修水利修出個幾百年的經濟中心,這樣無大不大的奇功,當個巡撫又怎麼了?這還算委屈了呢!
ssr就是ssr ,給個舞台人家就能發光發亮,耀眼奪目,可以從歷史的縫隙里都透出風采來。一般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穆·一般人·祺嘆了口氣。
【所以說,這項條約執行的結果便相當之匪夷所思。協定實施第一年的三百九十萬石還只是試一試水,如果真正開足了運力執行,那麼後續每年運來的糧食應該在五百萬石以上——五百萬石以上,這已經不是任何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了。不要說什麼倉庫的問題,就算真的從寸土寸金的京城擠出地修了倉庫,彼時尚且原始的防腐技術也沒辦法儲備這麼大數量的糧食。只要存上幾年,京城的倉庫也必定會腐朽生蟲。
而從風向上來看,到時候臭氣漫天飄灑,第一個就要往皇宮和內閣里灌——西苑風水好,特別的聚氣嘛。
到了這個地步,朝廷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在臭氣的威脅下官僚們的辦事速度變得相當之迅速。當年秋季,內閣就擬定了漕運改革的大綱,大幅度削減了北方各省上交京師的糧食定額,將漕糧縮為一百萬石每年(到第二年削減為了五十萬石),並根據海運的狀況做了布置。東南亞稻米一年三熟,所以海運一年運輸三次,內閣會根據存糧做調整,實時決定下一年漕運數量,即著名的「海漕兼用」原則。
這個改革的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漕運的開銷相當之驚人,為了運輸每年四百五十萬石漕糧,沿途的消耗便在一千六百萬石左右,每往京師輸送一石米,成本便在四石米以上。所以,僅僅是削減漕糧這一項措施,便為江南節省下了上千萬石的糧米,至於沿途所減少的騷擾、攤派、勒索,更是無計其數。
詔令下達後的當年,江南民氣便為之一舒,時人稱為「自高祖以來未曾有」——從高祖皇帝以來,南方便沒有這樣輕鬆緩和的時候。
甚而言之,連保守者擔心的既得利益集團也並沒有表示出過大的反抗。當時普遍有種看法,認為漕運是「百萬槽工衣食所系」,一但削減後槽工無所事事,必然引發劇烈的社會動盪。但事實證明,多餘的人力並沒有被浪費掉。事先開設在天津青島濟南各地的火藥工廠及冶鐵工廠迅速吸收了過剩的勞動力,並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為廣袤的海外市場提供了更多、更新、更好的產品。
於是乎,一個美妙的正循環就此形成了——海外市場的糧食節省了人力,節省下的人力投入產業升級中,為海外市場供應巨量的商品,賺取更加豐富的糧食。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