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5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不是,不都說皇帝頭部的後遺症已經消失了嗎?這怎麼看著還這麼離譜了呢?

皇帝顯然不會在意大太監的心情。他咳嗽了幾聲,慢慢開口:

「你到文淵閣取一本《後漢書》來,朕要看一看。」

什麼「羅馬」他不明白,但對「大秦」還是有那麼一點印象的。聆聽天書之後,飛玄真君好奇大起,已經打算摸一摸這「羅馬」的底細了。

黃尚綱趕緊俯首答應,真君則重新閉上眼睛,再入寂滅深定之中:

【不過,雖然被視為世界歷史轉折的里程碑之一,但長久以來,對《上虞條約》的研究是並不充分的,視角也很受局限。這在相當部分源於原始資料的匱乏——身處歷史轉折的個體並不總是能察覺到風向起伏的變化,至少在簽訂條約的當日,中葡兩國的主要參與都並沒有太看重這一場海戰的結果。葡萄牙一方的維第格拉伯爵將戰敗引以為莫大的恥辱,終身未曾提起一字;中方主持談判的海剛峰則秉持了從政以來公私分明的習慣,沒有在文集中記載交鋒的細節。所以長久以來,關於上虞條約僅存的詳細資料,居然只有穆國公世子上陳給皇帝的《上虞奏報》。

但是吧,如果你選擇相信這一份奏報,那麼上虞條約的簽訂,其實就是「彰顯了中葡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帶來了一個世紀的和平」、「平等與自由的象徵」——這麼一大堆的溢美之詞,與事實不說是若合符節,至少也是毫不相干;歷史學家們苦心孤詣去偽存真,進度緩慢也是有的。

直到一百五十年前,整理東印度公司檔案的專家們才有了意外之喜。他們從多年的廢紙中找到了前董事會主席儒望遺留的日記,而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則堪稱史學界的寶庫,在相當程度上改寫了甲寅變法之後中西交流的歷史研究。而其中,對《上虞條約》的衝擊,則是最巨大、最徹底的,幾乎完全扭轉了穆國公世子在奏報中為自己塑造的人設。

是的,雖然現在的初學者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儒望日記問世之前,受《上虞奏報》的影響(僅存的只有這麼一點資料,事實上也不能不受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穆國公世子只是談判中的邊緣人而已,他在奏報中表現得如此單純、無害、天真,完美的吻合了大眾的期待——一個涉世未深的,幼稚的,甚至有些愚蠢的貴族,完全無力左右談判的進程,只能蜷縮在幕後圍觀交鋒,甚至有被葡萄牙人玩弄於股掌中的嫌疑——在日記出來之前,世子基本就是這麼個形象,就算有人質疑,也找不到什麼根據。

但日記完全改變了這一點;在儒望陪同參與《上虞條約》談判的十餘日中,他將幕前幕後的消息事無巨細一一記錄了下來;各種細節互相比對彼此瓜葛,揭露出了血淋淋的事實。其中關於穆國公世子的部分刺激而又敏感,以至於後世史學家甚至又戲稱《儒望日記》為《穆國公世子的雙面人生》,兩種資料描述角度差距之大,即使現在看來也相當驚人。

至於怎麼個「雙面人生」嘛……這裡我們可以稍舉一例——在穆國公世子的奏報中,他自己是「體貼大局」、「全力維持中葡友誼」,到了兩軍對壘的關鍵時刻,還在念念不忘的維護所謂外交的體面,天真到近乎於迂腐;但在儒望的日記中,世子是這樣描述中葡兩國傳統友誼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