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當然,此時此刻,還有另一種辦法,能讓這喜悅來得更加醇正,更加甜蜜,更能令人念頭通達,一舒被文官壓制已久的怨氣……真君在肩輿上調整了一下屁股,點開了天書:

【歷史迴響·對倭戰爭篇】

還有什麼能比當著罪魁禍首享受勝利果實更叫人快活的呢?為了這一刻的爽快,真君甚至刻意忍耐住了欲望,收到更新的消息後只是看了個簡要便擱在一邊,就是等著此時一吐鬱氣,用敵人的恐懼來下這一杯美酒。

飛玄真君志得意滿的靠在了肩輿上,仔細聆聽此仙樂天音,只覺身心散淡,不甚快哉:

【……在戰術層面上講,中倭海戰其實是微不足道的;交戰雙方都是菜雞互啄,各自都觸犯了一大堆的兵家禁忌,在戰場上的操作頗為下飯。幕府一方當然是驚慌失措神經錯亂,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是發癲,迷之操作層出不窮;而大安一方嘛……用儒望的話說,「火箭真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換言之,要是沒有火箭,戰爭的結局其實上相當難說的。

因此,與如此拙劣低級的戰術相比,歷史學家們更關注戰爭後續的結果。在而今主流的學術界裡,中倭海戰後簽訂的《金陵條約》才是最重大的意義,甚至視為中華近代史的開端;數百年大航海時代宏偉的先聲——從這一份條約之後,世界的邏輯,或者說東亞的邏輯,就完全不再一樣了。

在這裡,我們需要稍微解釋解釋《金陵條約》之前中原王朝的對外戰爭。雖然歷朝歷代的戰略目標各有差異,但發動的戰爭無外乎兩個目的——一是占領,二是威懾;「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為之」;在控制了必要的領土之後,對於桀驁不馴的外藩,往往是以敲打震懾為主;所謂中國已安自定,只要藩屬恪盡朝貢的職責即可,並不過多的要求。

在這種慣例下,僻居海外的東瀛恰恰就是個相當尷尬的例外。因為路途實在太遠,勞師動眾糜費無數,占領吞併既不可能,僅僅敲打威懾又實在太不划算;除了倭寇欺人太甚悍然侵犯核心利益以外,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原王朝其實是不願意耗費這個精力的——開銷太大,勝算不高,得不償失,何苦來哉?

這種因襲已久的慣例影響極深,甚至在中倭海戰大局已定之後,部分倒穆派都依舊不改初心、頑抗到底,賭的就是慣例牢不可破,朝廷不可能因為虛無縹緲的軍功持續不斷的花錢,必定有打退堂鼓的那一天。而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的猜測還真沒有差錯,只不過這回遇到了一個小小的例外——

簡而言之,《金陵條約》實在太能掙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