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到部落當祭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3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操作方法也很簡單,將背帶斜挎在身上,一手我在收割機的杆子上,另一手搖動上方的把手,使之下方的鋸齒狀圓盤快速旋轉,便可如同電鋸一搬完成小麥的收割。

如此一來,不僅提升了速度,還避免收割之人長期彎腰。在沒有柴油機的當下,這個工具或許是最輕省的辦法。

別看工具好用,但結構卻極為簡單,鶴工基本看一眼圖紙就知道怎麼做,他並沒有親自動手,而是將事情分派下去,只偶爾盯一下進度。

因為提早許久就開始準備,待到收割這日,這種手持式小麥收割機共有百台。常念粗粗計算過,手持收割機的速度是傳統收割方式的五倍左右。

如果用傳統方式,成年男性一天能完成一畝地的收割,而有了新農具的輔助,一人一天至少可收割五畝地。按照現在麥地面積和手持收割機的數量,百人一起收割,再派幾十人用鐮刀輔助,一日便能完成。

所以收麥當日,常念只帶著一百五十多名役人下地,從晨起忙到天黑,便將自己和部落以及庚他們合夥種的麥地全部收完。

雁帶著基建組忙碌了兩個多月,自然不能只建了學堂和醫館兩處,還建好了糧廠和糧倉。

小麥收割完並不意味著工作結束,第二日還要在輾場完成小麥的脫粒,然後是晾曬、進倉最後在做好防蟲。

夏至前的農忙讓常念比厲這個首領都疲累,好不容易將麥子收好,就又要忙活棉花苗的移栽。

別看大棚的總面積只有四畝地,但當初棉花育苗時用的穴盤育苗法。現在沒有塑料,他就用陶土做的模具,模具長大概六十厘米,寬三十厘米,高四厘米,共有百個孔穴交叉相錯,所謂孔穴就是向下凹陷的小花盆。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用有限的大棚可以育出更多的棉苗,另一點是方便移栽。

有了托盤,不僅運輸簡單,移栽也輕便。

常念站在地里,將手裡的托盤舉高說:「一會兒起苗的時候,大家注意手法要輕別太用力,只需握住棉苗莖最底部向上用力,將棉苗連同土一起拔出來,不要把帶出來的土抖掉,要一起種到打好的塘穴里,四周用細土壅實壓緊,後面提壺的人負責澆水,記住了嗎?」

其他人聽的認真,齊聲道:「記住了。」

他點點頭,「成,你們先看我把這盤苗種完,之後按照我剛才的分工三人一組,一人挖塘穴、一人栽苗、一人澆水。」

用了兩日時間將所有棉苗移栽完成,正好栽了兩百畝棉花,這還是因為棉花種子不多,不然他可以在自己的大棚搭上架子,做立體農業。到時還是這些大棚,但育苗數量可以上翻三到四倍。

種完棉花,麥地的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剩下的常念本著決不能浪費的原則種了白菜、南瓜、胡蘿蔔、芹菜還有青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