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例如憫農的作者李紳,」伍愛華舉例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簡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李紳可算不上什麼能臣好官。」
「而且最可怕的是什麼?」
「是唐朝科舉還知道考明經、明法、明算,選擇性地選拔翰林院和禮部、刑部和大理寺、戶部和工部的人才,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結果在明清的時候,大家做的都是讓適合搞文學創作、針砭時弊的人跑去算帳判案!」
「官員們從小隻讀聖賢書,如何能夠懂得這些東西?於是錢糧師爺和刑名師爺也就應運而生。」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伍愛華說著:「想來這支付幕僚的費用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
「不過我們還有一個理解,說這個三年清知府的清,說的不是清廉的清,而是說當三年大清的知府,可以拿到十萬兩銀子,大明的卻沒有。」
「其實吧,大明不是沒有知府能拿到這個數,只是這種事情還需要看年頭,要是擱在朱元璋和朱棣那個時候,人恐怕沒了,要是擱在嘉靖萬曆那時候,更慘了,搞不好要貼錢上班。」
「畢竟人在官場,如果被分配去容易背鍋的崗位,很可能就會很慘地成為替罪羊,不想死的話就必須要賄賂上級和吏部官員,調去一個安全點的崗位。」
「可以說,當時很多官員都是在貼錢上班,因為他們的工作不僅沒有油水,還需要孝敬上級,有些崗位還能夠搜刮民脂民膏,有些崗位就是只能靠豪商支持、家族經商或者夫人的嫁妝。」
「明朝時期,很多獲得了舉人甚至進士功名的普通人家孩子,會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個富家翁,開設學堂教育當地子弟,通過面對天地的額度,和商人的投資、掛靠,過上跨越階級的生活。」
「那時候有句話,叫做窮秀才、富舉人,就是因為舉人功名已經可以候補做官了,而且舉人擁有免稅額度的田地遠超過秀才,會引來很多人來投靠,通過給舉人好處的形式躲避田地的稅收。」
伍愛華這話一說完,馮夢龍就笑了:「沒想到這兔子對我們的生活也很了解。」
唐寅更是投筆喝酒,醉著說道:「官場之可笑,連兔子都知道!」
明明知道自己沒有作弊,但是就是沒了仕途,這又能去怪誰呢?
伍愛華這時候忍不住嘆氣:「所以封建王朝為什麼會形成一個循環,就是這些不需要交稅的人多了,很多人名下都有不需要交稅的田地,這些地方交稅少了,國家還是需要那麼多稅收維持啊?不只能讓普通百姓的田交更多的稅錢?」
「普通百姓撐不下去,先是賣田賣地做佃農,而後賣兒賣女做奴才,最後什麼都沒有的可以賣,一無所有只等著餓死,可不是只能反了重新清盤,讓天下不要交稅的人少一些、再少一些?」
「於是活不下去的人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只要貴族死得夠多,再次開國後就會輕徭薄稅,人們又能活下去了。」
「一條路被軟刀子割且必死,另一條路豁出去個痛快九死一生,我想問問那些古代的皇帝官員,捫心自問,你要是農民,你怎麼選?」
「農民起義中的農民,不過是向死而生罷了。」伍愛華一聲嘆息。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