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根據伍愛華之前的說法,靖康之恥這種事情大家都覺得不是什麼好事,只是不管怎麼問,彈幕上透露的都是一星半點,沒有具體的來龍去脈。
宋朝人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時機不到,所以之前大家提出來的問題都被淹沒在了彈幕當中,才沒有什麼人回答,等到天幕說起宋朝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人關注到這一點,肯定能知道更多?
而且大家也想聽一聽後人對於宋朝的評價。
不僅如此,想到現代人給女性指出來的和離路徑,宋朝人不由也緊張了起來,不知道到時候又會被挖掘出來什麼法律漏洞,到時候自己是利益受益方還是利益受損方也不一定。
別的人可能還在關心自己未來的利益,改革家們和憂國憂民的官員們的想法則是完全不同。
王安石想著,在天幕說古代稅制的時候,不知道能不能把現代的稅收制度詳細的再說一遍?好讓自己看看青苗法怎麼能改進。
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的時候,最想知道的是現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怎麼確保官員工作效率的同時解決冗官問題?
蘇軾則是和蘇轍討論起了天幕的目的。
「這人在天幕上說這麼多內容,看他的彈幕以及平時的說法,想來早就意識到我們是古人,那他說這些是想引起我們的社會動盪?還是真的認為他們的法制更加高級,認為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
說起這話,蘇軾就覺得非常離譜,按照伍愛華的說法,這其實是生產力決定的事情,現在的法律已經是非常適合社會現狀了,如果修改的話,難道不是更加的不合適社會實際?
不得不說,蘇軾此時和司馬光等人同頻了。
但是他們的同頻又有所不同,司馬光等人是完全的保守派,並不認同法律的變革,但是蘇軾等人本身並不抗拒變法,只是認為王安石步子邁的太大,怕他扯到蛋。
因此,蘇軾並不是覺得法不可變,而是覺得伍愛華科普的這些事項並不適合此時的宋朝。
這是一件毫無疑問的事情,不說別的,就說工業和農業科學沒有發展起來的情況下,怎麼讓農民脫離土地?
如果不拔高農民的地位,士農工商一體看待,那麼耕種的人少了怎麼辦?只要田地荒蕪,國家就會冒出大量的流民,亂世還談什麼法治?
畢竟,看到商人經商賺錢且因為有錢地位比自己還要高,又有幾個農民會不動心呢?
這麼想著蘇軾憂慮的看向天空,對著弟弟說道:「這天幕的出現是福是禍,也尚未可知。」
相比於蘇軾,蘇轍更加的實用主義:「不管怎麼說,對於少年時期的我們來說,絕對是福氣,畢竟救下了姐姐。」
聽到蘇轍這番說話,蘇軾沉默了一瞬:「是啊,他們救下了姐姐。」
「我只是覺得,好像這個主播並不是不明白他們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但他就是這樣做了,所以他有什麼做的理由嗎?」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