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紅樓] 側妃被迫努力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9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按著地方論,南北方的文人們也不都是一個路數的,江南多狂生名士,許多才名在外的士子其實都出身豪富,就算是自己囊中羞澀但是只要有文名傳揚出去之後一般來說也不會缺銀子使了。

這樣的情況也讓江南的讀書人群體產生出了獨有的不同氣質,江南人喜歡追捧才子也覺得詩酒風流、千金散盡還復來才算是真正的文人氣度。

但是在京中或者說是北方許多地方,還是有一些清高的讀書人對於沈碧成這樣商人之家出身的士子頗有些看不起的。

就拿沈碧成現在去上課的國子監來說其中也不乏有人如是想,不過沈碧成卻並不庸人自擾,他全當這些人是空氣不和他們交際就是了,就這樣反而是發展出了一個自己的交際圈子。

和沈碧成投緣的幾個人里,也有些之前被陶指揮使報上來的讀書人,但是徐澄俞收拾了背後下黑手的頑固分子之後也沒對這些讀書人如何,這次他讀了沈碧成的詩文之後也關注了幾個之前給他留了印象的人,裡面也有幾篇不錯的詩文。

「我看著那些人詩都寫得極好,但是這些人做文章倒是都差了一截」,徐澄俞對著外祖父說。

林峰年紀上去了但是過目不忘的本事卻沒有丟失了,他回憶了一下京中傳頌的那些文字也是說道:「這也是兩回事兒,不過你之前和我說要改一下科舉的內容我現在也有了些思路。」

其實要是論什麼海商、關稅、賦稅之類的事兒,朝中的大臣包括林峰自己也並不怎麼太在意,林峰支持皇帝變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皇帝是他外孫罷了。

只要是人就有局限性,林峰實際上來說也比很多在朝的官員要看得長遠了,但是他還是會下意識地覺得國家之本在於農事和士人,覺得千百年來重農抑商的政策是應行的國策,無論是什麼改革都不應該跨出這個框架。

但是最近徐澄俞又是用一些事實把這些閣老以及相關衙門的重臣給說服了,他掏出了自己留在明州的班底搞出來的不那麼科學的記錄冊。

這些記錄冊還是要多虧了林慕月這個幕後軍師,她當初自己是學文的沒有過去實驗室裡面幹活兒的經歷。

但是林慕月的母校的農學專業非常有名,她還恰巧有一位室友和好友是別的專業也就是農學相關專業轉來的,所以她也算是見過室友「下地」以及去實驗室帶著的記錄本本。

看著兒子在明州搞出來了實驗泊來糧種的試驗田,林慕月看過了那些農事官們記錄的冊子以及方式,她到底還是硬著頭皮回憶出了一點兒當初自己朋友罵罵咧咧寫記錄本時裡面的內容。

雖然以現在大鄭的發展規律來說,林慕月覺得那個本子裡面許多內容完全是短時間內復現不了的,但是到底還是比這些通過科舉讀出來的讀書人們折騰出來的記錄方式要靠譜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