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往深處一想,他只覺細思極恐,汗毛孔陣陣發涼,景辰知道他爹這般心思深沉嗎?
……
皇帝派宋三郎來南州主抓鹽務,鹽務嘛,其實就抓好兩條:一是管理好鹽引,二是管好向朝廷上繳的鹽稅。
宋三郎來南州這麼久,終於有了動靜,向皇帝上了一道摺子。
摺子的內容大抵是南州的食鹽被鹽商們壟斷,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難以撼動,長此以往,這些鹽商與地方豪族以及官員相互勾結,形成更加強大的地方勢力,使朝廷更加難以管控,建議朝廷打破這種壟斷,對應之法便是向一些小本商人開放鹽引。
就比如那些大鹽商不願去的苦寒偏僻之地,可以放權給這些小商人,如此既不會因為動那些大鹽商碗裡的肉而引起反噬,又可解決偏僻之地老百姓的吃鹽問題,還可為朝廷帶來一定收入,時日久了,甚至起到瓦解這些大鹽商壟斷的作用。
這法子還是宋景辰給三郎的建議,在大涼州生活那幾年,景辰對大涼州老百姓吃鹽難的問題深有體會。
無他,大涼州不產鹽,鹽商們往大涼州運鹽,路上的人力成本加上各種損耗本就賺錢不多,那邊還土匪橫行,動不動就血本無歸,若不是為完成朝廷交給的定額,沒人願意往涼州運鹽。
大鹽商們平日裡暴利慣了,完全看不上這點蚊子腿兒肉,但在他們眼裡的蚊子腿肉卻是無數小商小販眼裡流油的大肥肉,是他們想要而不得。
另外,景辰還給出了個主意,涼州除了吃鹽是難題,還有吃糧的難題,尤其是到了冬季,邊塞駐軍的吃糧都困難。
所以,若有不怕吃苦不怕路上匪患頻出的老百姓願意替朝廷往邊塞運糧,便可獲得朝廷發放的免費鹽引,如此可一舉兩得。
自然,南州鹽稅之事,宋三郎亦要對文昭帝有交代,提及自己正在全力調查中。
很快,皇帝便准了宋三郎的摺子,這封奏摺沒有觸碰到什麼人的利益,又確實對朝廷有利,無人反對,在鹽商之中也沒有引起什麼波瀾,這些苦寒偏僻之地的生意他們正不想做,省去往這些地方運鹽的人力物力,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銀子。
景辰離開涼州,仍舊為涼州著想,是出於那些年他對涼州的感情,宋三郎顯然想得更多,他在不動聲色為自己鋪後路,同時亦大膽下注。
這段日子,楊睿對景辰越發親近信任,而景辰越接近楊睿的圈子,就越震驚南州府官商勾結壓榨百姓的手段,他們徵收鹽稅的名目簡直匪夷所思,無怪乎南州私鹽泛濫,實在是因為有「需求」在啊。
如此,私鹽比官鹽成色更好,亦更便宜,老百姓不買私鹽才怪。
私鹽泛濫,造成鹽稅收不上來,這就不得不提高鹽稅。鹽稅一高,老百姓更傾向於私鹽,朝廷的稅收更加難收。再難收朝廷的任務也得完成,造成進一步橫徵暴斂。
在這過程中,地方官府同鹽商們的利益不受影響,私鹽販子雖風險高,可也有利可圖,最終苦的還是最無辜的普通百姓。
景辰覺得自己與父親齊心,定能搞定南州鹽務這爛攤子,卻不知父親與他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考慮問題,南州於父親來說是危機與機遇並存的踏板。
時間走得飛快,就在景辰想著如何協同爹爹改變南州現狀時,臨近過年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