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回科場撈人上岸[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目的嘛,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宗族二字。

講百家淵源,是要族人從姓氏中明婚姻、分貴賤。

講姓氏流衍,是要世家子弟在交遊中明得失、知厲害。

說穿了,就是教導子弟,在外行走,哪些人當交,哪些人該避,哪有人又不能惹。

也就是所謂的「以便日用」。

自古,姓就是宗族最重要的標誌,起著正本溯源、道明血緣的作用。

同姓不婚、門當戶對都是基于姓而來的社會潛規則。

氏從名後,更為複雜,昭示著尊卑貴賤。

先秦王公貴族慣用封地、封號等為氏,以示與平民區別,也分出同姓不同支之間的三六九等。

不止西方有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這等貴族,教名、本名,連著封地,長長一串,不明覺厲;咱們老祖宗也不甘示弱,姓、氏、名、字、號(自名)層層buff疊上,牌面滿滿。

就拿同為貴族的屈原來說,楚國羋姓這支,祖上受封屈地,是以得屈為氏。到屈原其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合起來羋屈平原正則靈均,這誰看誰不迷糊。

秦後雖姓氏合一,取名簡化了些。

但以郡望為標誌的門閥制度崛起,換湯不換藥,比之氏族有過之而無不及。

門閥的巔峰在南北朝。

士族自此按地域劃分為郡、僑、吳和虜「四姓」,亦可稱四大利益聯合體。

山東、關中士族稱郡姓。以太原王、清河崔、范陽盧,京兆韋,河東柳、裴、楊等為首。

西晉末年永嘉南渡的北方望族,稱僑姓。以王、謝、袁、蕭四大姓為首。

江南地區土著望族,合稱吳姓。朱、張、顧、陸等四家為大,顧占其一。

北邊後起的大家族謂之虜姓。較為有名的,有長孫、宇文、於、竇等。

這四大集團,內部通婚,利益結合十分緊密。

對外有如堅壁,往往幾家幾姓同氣連枝,得以歷代數朝屹立不倒。

新貴官僚想要攀附,求之無門。

就算你貴為天子,門第不對,娶崔氏女都是妄想。

此種風氣,至唐不滅。

哪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明令禁止世家望族七姓十家通婚,卻也收效甚微。

到五代十國,藩鎮割據,亂世動盪,頻繁的戰爭才徹底擊垮世家大族堅不可摧的利益鏈。

因此,宋初橫空出世的百家姓,得以不分貴賤、全憑聲韻成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