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歷史同人] 大秦皇叔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秦王政希望大秦千秋萬載,一世、二世、三世……傳至萬世,在子孫後代的手中無限延續,因此自號「始皇帝」。因為皇宮最高的台階叫作「陛」,所以百官尊稱始皇帝為陛下。

趙琨在楚地待了三年,召集燕齊方士批量生產化肥和農藥,培育雜交水稻,將雲夢澤改造成魚米之鄉。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荊楚舊貴族徹底失去了百姓的擁戴,再也無力翻身。

始皇帝多次來信,趙琨才將其實還沒有培育成功的雜交水稻交給當地的農官打理,回到咸陽。

秦國更改了官制,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為三公。太尉的人選原本是尉繚子,但是尉繚攜紅顏知己歸隱,不知所蹤。眾人推舉趙琨為太尉,百官之首,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忽一日,始皇帝的詔書發到桂林,因為文字不通,居然沒一個人能看懂。

於是李斯奏請統一文字。

秦王政命令李斯、趙琨、隗林、王綰主持統一法令、文字、度量衡等各項事宜。

國家初定,丞相王綰上奏:諸侯剛被吞併,燕、齊、荊楚過於偏遠,難以鎮守,請分封諸位公子為王,採用分封制鎮守那些偏遠之地,便於治理。

廷尉李斯持反對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多為周王室同姓諸侯,但是後來宗屬關係日漸疏遠,諸侯互相征討殺伐,彼此的關係猶如仇寇,周天子也無法制止。

李斯提議採用郡縣制,始終維持國家主權的統一,在安定中尋求發展。

始皇帝想採納李斯的提議,但趙琨對他眨眼,於是他屏退眾人,詢問趙琨的意見。

趙琨侃侃而談:王先生儒法兼修,受儒家影響深遠,十分嚮往周朝的禮樂制和分封制。然而這一套在現如今其實是行不通的。

諸侯之間征戰不休,根源在於有限的資源(土地等)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求。春秋時期,地廣人稀物博,資源相對充裕。諸侯自然可以推崇周禮,文質彬彬地往來,和和氣氣,很少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哪怕打起來也要講究體面。到了戰國,資源都被瓜分、探索的差不多了,諸侯想要繼續發展壯大,就難免拋開禮節,一次次地突破下線去掠奪侵吞土地、糧食、人口等重要資源,於是禮崩樂壞。白起為什麼要坑殺四十萬趙軍?留著消耗資源根本養不起,放回去又是勁敵。

分封制就好比把剛剛統一的天下再次劃分為眾多諸侯國,會埋下諸侯征戰的禍根,在未來的某一天爆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