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大郎今年十九歲,曾經有神童之名,在京中跟著大儒遊學多年,怎麼看都是考科舉的優質潛力股。
——如果不是裕朝不允許哥兒考科舉,秋華年都打算自己去考。
不就是學習嗎?上輩子寒窗苦讀十二年考上名校的他難道會虛?
可惜他考不了,只能曲線救國投資杜家大郎。
不過在此之前,還得弄清楚杜家大郎的人品如何,以及恩師下獄之事對他考科舉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說到這個,秋華年從原主記憶中發現了一些令他不解之處。
「秋燕嬸子,我記得當時大郎的信是直接送到我們家中的,為什麼信里說的事這麼快全村都知道了?」
胡秋燕眉毛一皺,「我也是聽別人說的,這事不是你們家傳出去的?」
秋華年搖頭,「誰好端端的把家裡的壞事往外傳?」
胡秋燕意識到不對勁,她如今和秋華年家算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當即說道,「華哥兒別急,嬸子回去幫你打聽打聽,看看最早是誰傳的。」
「謝謝嬸子。」
「別客氣,這不還等著吃你用高粱做的糖嘛。」胡秋燕開了個玩笑,轉身離去。
待她走後,九九和春生都圍過來,眼巴巴地盯著灶台上的那隻雞看。
杜家沒落後,兩個孩子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口葷腥。
「華哥哥,要拿到鎮上賣錢嗎?」九九小聲問。
「不賣,做了給咱們補身體。」秋華年笑道。
裕朝為了鼓勵百姓們生產發展,休養生息,在禮法上與前朝相比縮短了孝期,一個月出重孝,十二個月結束守孝,因此他們現在是可以吃葷腥的。
九九和春生歡呼一聲,自告奮勇地去拾柴火。
秋華年洗了下手,準備料理這隻新宰的雞。
他本想用這隻雞做個炒菜,但發現它的肉質又老又柴,只能改做雞湯。
宰了後兩斤多重的雞,先剁成小塊,和雞心雞肝等內臟一起在淡鹽水裡泡半個時辰,再撈出來放進鍋里煮,不但能給肉增加底味,還可以去腥增鮮。
沒有香料,只能加一些鹽,從小菜園裡割一小把嫩蔥放進去調味,好在老公雞本身就比現代的速成雞更撐得起雞湯,味道是正的。
趁煮雞湯的功夫,秋華年又撈了一把鹹菜切絲,將大米和高粱參半煮了一鍋米飯,飯香肉香飄出院牆,引得很多路過的村人們轉頭打量。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