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北宋當名醫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到前頭,是兩個半人高的木桶,這煮好的粥就會倒在裡面,分給排隊的百姓。

許黟發現,不僅城外貧困的百姓來領粥,住在城裡一些穿戴不算太差的,也拿著碗來分粥。

午時的時候粥棚歇了半個時辰,還有不少人留在原地排隊。

許黟看過去,見他們縮著肩膀蹲著腳,哈著氣,跟旁邊熟悉的人扯著話,東張西望,這瞧瞧那看看,見到後方堆著的一袋袋糧食,眼裡就有了光……

待新的粥熬好,隊伍重新活躍了起來。

排隊等候著的人群熱熱鬧鬧的,臉上的麻木都多出喜色。

許黟再看那舀粥的小廝,每回舀的都是滿滿的兩勺。

這兩勺稠粥裝在盆里,罐里,足夠領粥的人飽腹。

……

「許大夫?許大夫。」

忽然,跟著他的學童小跑地過來找他,找到人了,就停下,吐著氣道:「許大夫,吳大夫找你,好像是來了個病人,那人病得奇怪,脖子像是生了什麼怪病。」

學童看向許黟,眼裡已全都是崇拜了。

這許大夫不過大他一兩歲,就有這樣令人驚嘆的醫術,怎麼能不讓他這樣的學徒羨慕崇往!

他說著話,許黟已經先他一步地走到前頭。

學童趕緊跟上,跟著他來到義診堂這邊。

吳關山見到許黟回來了,就招手讓他過來,許黟一走近,還沒等吳關山開口,他先看到了那個病人。

許黟腳步微頓,忽而開口:「瘰癧?」

「許大夫也是如此認為?」吳關山問他。

許黟蹙著眉,緩緩說道:「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注1],這病人脖頸長著連串珠狀的腫物,與書中記載極為相似。」

吳關山聽得點頭,確實和書籍中所說很像,不過他跟在陳大夫身旁學了將近二十年的醫學,還沒有接待過這樣的病者。

因而,他一時半會有些拿不定主意。

「瘰癧」初始於《黃帝內經》其中的靈樞·寒熱篇,小者為瘰,大者為癧,一開始會是小黃豆大小,到中期就會變成連串的珠狀,到後期,會皮膚發紅,裡面流有膿水。[注2]

在古代中醫里,有「十癧九死」的說法,民間裡,不懂這是什麼病,就叫它「老鼠瘡」,有知曉這病的人,都說這病治不好。

而且能治這瘰癧的大夫不多,像吳關山雖師承陳大夫,但因為從沒接觸過真實的病人,在見到這個病人時,先找的是同為大夫的許黟商討。

吳關山對許黟道:「我帶了書籍。」

他說的書,就是《黃帝內經》了。對著許黟說完,就讓學童將他帶來的書箱拿來。

這書箱裡放著幾本古中醫書的手抄本,從字跡上看,皆出自吳關山之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