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纳妾+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21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可谁知道。

谁知道他维持着自己的安稳盛世时,另一头的几万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中绝望的等待。

朝中总有些人是满怀一腔热血的。

哪怕忠于皇权却也惹不住想将此惨事多言一二,妄求皇帝多多体察民意,多多派人监察各州县。

但很可惜,他们上谏的话并没有进皇帝的耳朵,本朝没有不杀谏官的规矩,上头几辈,被赐死的谏官并不少,谏官的地位也大降,几乎要成了摆设。

七月的京城颇为干燥炙热,余羡目送那一队监察使离京时人在京郊外的陶然亭。

她深深望着那一行人的背影,没忍住叹了口气。

这一回她是独自前来的。

魏清弭没那么多闲工夫待在京城,流民少女完成使命的那一日她便早早返程了,而余羡留在此处,是为了等人。

这对监察使走得悄无声息,甚至没什么人知道,前来送行的也只有他们的家人,待到目送队伍前行的众人散去后,一名老人缓缓进了亭子里。

她穿得颇为低调,面上满是岁月蹉跎下的痕迹,一头银发束得整整齐齐,目光锐利,整个人都颇为雍容。

余羡今日是作一身男儿打扮,见着了老人站起身行礼道:“外祖母。”

余羡的母亲出身京都宋氏,家族势力实际上并没多庞大,这些年下来大多不温不火,可是京城里的权贵换了好几轮,宋家却依旧稳稳坐在第二阶梯的队伍上不进不退,也没有面临过太多危险,全家上下都着重透露出一个“稳”字。

宋问枝坐镇宋家已经快五十年,到了今年也已经是古稀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见着了余羡也只淡淡点头。

“你怎么会来京城?”她吩咐自己身边的侍女守在亭子外,只留下一名陪伴多年的老仆后抬眸多扫视了余羡几眼,看不出什么情绪,问出的话却并不留情,“现在你该待在江南,多避避风头才是。”

余氏覆灭,宋问枝的女儿惨死,这是她唯一留下的外孙女,她并不想让余羡被发现跑到皇城根来,这会让皇帝以为她在挑衅皇权,而余羡所在的王氏,甚至还有京都宋氏都可能会遭到皇帝的斥责和怀疑。

余羡笑了笑,眼底也没有什么情绪,只淡声道:“孙女既然敢来京都,便不会怕被人发现踪迹,倒是外祖母为何不问问我因何要请您前来一见。”

“没什么好问的,”宋问枝与她对视一眼,“你之所作所为,一旦败露,连累的不止是你自己,还有你夫家王氏,你母亲的娘家宋氏,还有你姑姑的夫家,诛灭九族,你知道是什么后果吗?”

“我知道,您也知道不是吗?”余羡面上的笑意落下,升起几分嘲讽,“您不想为我母亲报仇吗?”

“我想,”宋问枝语气从始至终都很平静,“但是我做不到,我也不能拿我的子辈们去开玩笑,宋家维稳已经够难的了。”

余羡:“那你怎么不去举报我呢?去戳穿我在做什么,未来想做什么,怎么不去呢?”

宋问枝沉默了下来。

过了良久后她才说道:“你们余家只有你一个人了,为何不好好珍重生命,为你们余家留个后呢?”

“我一个人?留个后?”余羡噗嗤笑出声来,“我现在是王家妇,生了孩子也姓王,哪儿来的余家后人啊。”

说罢,她拿出了自己腰侧的一块玉,“幼时我母亲带我前来宋家,您亲手将这块玉送我,说希望我这辈子随心所为。”

“现在我正随心而为,您不支持不愿联系我也能理解,今日之后,我不会再来寻您了。”

说罢,她站起身,不再停留,转身打马而去。

陶然亭内顿时陷入一片安静中。

宋问枝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发愣,身后的老仆却突然诧异道:“老夫人,玉碎了。”

那块她送给年幼的余羡的玉佩不曾被带走,在大理石桌面上裂成了两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问枝抬手掂了掂桌面上温润的玉。

“表小姐要做什么,您知道了吗?”老仆小心翼翼问道。

宋问枝摇头,“具体做什么不知道,可大抵是会让龙椅上那位颇为震怒的事。”

老仆顿时紧张起来,四顾环望后才压低声音道:“老夫人,慎言啊。”

这里不是西北也不是江南更不是蕃南,这里是天子脚下,谁知道哪儿便有了天子耳目。

可宋问枝却笑笑,“没这个必要。”

“这段时日,咱们的天子估计颇为苦恼,”她的语气中也不见什么尊敬,反倒有些轻蔑,“那些耳目也没什么时间召见了。”

“余羡想让我给她留意朝堂上诸多大事的消息,这让我又怎么应呢。”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