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8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西北大運河渡口軍營中。

商憫指著地圖問:「馬將軍, 譚國可分出多少兵馬守渡口?」

「算上近日能調來的,約莫八萬。」馬將軍道。

這個數字不算少,但是比預料中要少。

商憫沉默了, 「敢問譚國總兵力多少,能否告知?」

馬將軍這下不敢輕易回答了,哪怕商憫是站在譚國這邊的, 這等重要情報也不能隨便說。

各國打仗有個傳統,就是把兵力往高里報, 以此達到威懾敵軍的目的。譚國和大燕的兵力都有虛報。

商憫在燕軍里待過,所以對蘇歸手下有多少人心中有數。六十萬大軍, 輕騎兵重騎兵加一起有六萬,弓箭手十一萬,剩下的都是步兵和湊數的輜重部隊雜役兵。

根據在蘇歸處看到的戰報, 譚國一方說自己強兵五十萬, 這是標準的虛報。

當時大燕這邊的司馬知道了譚國的兵力還惶恐了一陣,可見謊報兵力確實能對敵人的士氣產生一定的打擊, 畢竟沒人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數目的兵。

譚國地域不算小, 但是氣候卻不適宜人居住。大燕司戶在戰前專門查了,說根據以往獻上的戶籍冊,推測譚國總人口二百多萬,哪怕舉國之力, 短時間湊出五十萬兵馬根本不現實,這才提振了少許燕軍士氣。

「你們有三十萬兵沒有?」商憫懷抱著希望問了一句。

馬將軍表情有些勉強。

商憫扶額:「我就知道兵不夠。」

「譚公仍在下令徵兵,再過兩個月情況會好很多,只是這場大戰等不到兩個月後。」馬將軍苦澀道。

「那二十萬有嗎?」她又問。

「這肯定是有的。」馬將軍苦笑, 「調兵八萬至運河渡口,實在是已經窮盡譚國之力了, 其他城池也需鎮守,你讀過兵書,應該懂。」

「我懂,運河渡口太過重要,八萬兵守不算少,但是絕對不夠。你可知燕軍有多少?」商憫問她。

馬將軍只以為是商憫和她師弟斷聯之前曾經互通過情報,便連忙擺出洗耳恭聽的姿態:「請閣下告知。」

「六十萬,雖然是分批分頭前往的,但是都行軍這麼久了,大部隊也都抵達了戰線,蘇歸手下這支主力軍是最強的。」

商憫用沒有起伏的語調陳述。

「我預計他攻下隴坪後,至少可以調騎兵兩萬、步兵十萬來攻渡口。你運河駐守八萬,不夠,若要再分出點兵馬配合突襲隴坪,更不夠。」

譚國被逼到了絕路,但是還遠沒有被逼到極限。

譚楨大肆徵兵,可是徵兵的規模並沒有達到全民皆兵的地步,只有當上至六旬老翁,下至舞勺之年的孩子都要參戰,才稱得上全民皆兵。

若是這樣計算,五十萬兵馬是能湊齊的,不過這些人能發揮出多少戰力?

商憫所說的具體兵力數量對譚國而言極為重要,是真正的只有燕軍自己人才知道的情報。

哪怕是混進輜重部隊的十方閣,也不太能摸清大燕軍隊的具體數量,只能從運糧的雜役兵和糧車的數量推斷燕軍至少出動了四十萬人。

「也是我大意,雖然已經盡力往壞的地方想了,卻沒曾想譚國情況比我預料的還要嚴峻。不過也是……除了大燕,和你們譚國接壤的李國也已經開戰,實在是抽不出兵了。」

商憫心中不斷思索。

原本她覺得,在蘇歸帶主力部隊去攻打渡口之後,奇襲隴坪的計策是比較有可行性的,可是既然譚國一方兵力如此緊缺,就不得不改變計策了。

必須要用最少的人,取得最佳的戰果。

商憫和鄭留雖然要保譚,但他們二人其實對於譚國的情況都不太看好,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譚國幾乎不可能贏。

說要保譚,重點其實並非是要讓譚國贏,而是讓譚國拖住大燕兵力,二者互相消磨實力,同時讓譚國儘量挺得久一點,延續天柱的存續時間。

「馬將軍,你們譚國如果想繼續存活下去,恐怕只有論持久戰這一條路可走了。」商憫這時說話也不委婉了,她直接道,「若這條路也行不通,必要時刻,讓譚公做好帶兵流亡的準備吧。」

馬將軍騰地站起來,威嚴的面孔上怒意磅礴,手扶在佩劍上,手背青筋暴起,刀劍險些出鞘。<="<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