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兄還是猜少了,至少過十萬!具體有沒有二十萬不知道。」商憫唏噓,「當時我姥姥幫我找宗譜,我一看那麼厚幾摞子頭都暈了。」
「這些宗室靠什麼活?百姓奉養,還是為官……」斂雨客頭一次在商憫面前皺起了眉毛。
「百姓奉養居多,當然也有不少人為官,我舅舅算混得比較差的,只是個四品官。往前數幾代,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要么姓姬,要麼跟姓姬的沾親帶故。」商憫道,「許多地方官員也是如此。」
宗室興旺,才能更好地延續皇族統治,得利者當然會維護自身利益,在打壓的同時適當用人,才是上上之策。
武國也不能擺脫這個定律,不然商溯扶持自己親弟弟幹什麼?宗室成員不全都是吉祥物,他們該辦事還是要辦事的。
商憫想了想,又補了一句:「建朝之初,各國諸侯有八成始姓姬,鄭、趙、舊梁皆為姬氏後代,分封后分宗改姓。因為同宗同源,最開始這幾國王族是互不通婚的,過了好多代,才漸漸開始了聯姻。」
「也不知這樣是對是錯啊……」斂雨客忽而感慨。
商憫明白他到底想要說什麼。
偌大的王朝總會在建立一段時間後腐朽,而腐朽不全然是單一因素導致的。
鎮守天柱的聖人後代,也會成為壓迫百姓的山嶽。譚聞秋將整個大燕視作實現她抱負的工具,利用這個工具攪弄風雲挑起戰亂壓迫百姓。
這個工具何以成為工具?因為大燕本身,已經從盛世的締造者向盤剝他人的吸血蟲轉變了。
商憫遲疑一瞬:「這一皇多王分封天下的體系,不是自然誕生的吧?它並非是隨著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而是被直接劃定的。」
「嗯?你猜到了,的確是這樣。」斂雨客難得興致不高,臉上沒有一貫溫和的神色,「有天柱,才會有一皇多王的格局。這樣的格局不可改,否則誰來保證天柱存續?」
「『祖宗之法不可變』……」商憫想到了這句話,一時語塞。
按照她前世的發展規律,分封之後會是集權,每一次王朝更替,權力就更向中央集中,此世已有王朝更替,也有諸侯國格局大變。
燕皇試圖集權,可是沒成功。與其說他是敗於能力不足,不如說他是敗給了祖宗之法。
祖命讓他守天柱,他就要守。
「拾玉,你可知,諸侯為何是諸侯,王族為何是王族?」斂雨客悠然問。
「按照典籍上的解釋,因為我們是聖人之後,是天命所賦的『正統』。」商憫給出了直白的答案,接著笑,「怎麼,斂兄今日要跟我論古今?好不容易聽你講點以前的事情,我可要洗耳恭聽了。」
斂雨客對於自身來歷不肯多說,但是對於其他聖人相關的事情還是會說的。
他不講細節,只說得出脈絡,例如某某年前發生了某某事。他講的事情有很多沒什麼太大的參考價值,要麼是在講兩千年前人如何與妖爭鬥,要麼是講某位聖人踐行何道,有何成就。
這些可以當歷史課聽一聽學一學,能增進對妖的了解,但是對於「怎麼徹底搞死復起的妖族」這件事幫助有限。
就算問斂雨客,他也只能答:盡個人之力,集舉國之力,聯世人之力。
「哪裡是論古今。」斂雨客聽到商憫的話後搖頭,「你的回答不算全對,但也不錯。為鎮壓群妖,百聖與之相戰,最後妖族僅餘九聖,人族聖人亦即將死傷殆盡,那九位妖聖被分別鎮壓於九根天柱之下,為使天柱封印穩固,剩餘存活的聖人皆於天柱下『還靈』,以命祭天。」
還靈即身死。
歸於天地,肉身隕滅。
斂雨客嘆息,「聖人救蒼生,功德庇後代,這有何不對?布下九根鎮世神器後天下格局重定,聖人後代分散各地聚集人群,依聖命建立了『虞』,大虞之下,又有各個諸侯統領各自的疆土。作為聖人之後,他們可受萬民敬仰,享其貢奉,但也需鎮守天柱,護佑百姓,必要時須得效仿其祖先,以命祭柱。」
商憫的表情有了微妙的變化,「譚公祭天柱,不僅是因為他是國君,還是因為他是聖人之後?難道延續封印不僅需要自身氣運匯聚,還需要自身有聖人血脈嗎?」
「兩千年來祭柱還是第一次發生,是孤例,所以也從未有過沒有聖人之血的國君獻祭。」斂雨客思索稍許,「聖人先祖在何處還靈,聖人的後代就會在何處建立聚落,譚公的先祖還靈之地就在譚國。或許聖人後代獻祭的確能更好地激發聖人殘留的力量,畢竟這些鎮世神器就是聖人們親手鑄造。」<="<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