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她一開始登位時便極其強勢,因為是旁系繼位,所以她十分注重對宗親的打壓和平衡,誰敢於冒頭,那麼就要做好掉腦袋的準備。她可以給他們權,前提是他們必須聽話。

因為打壓得太到位了,母親除掉了所有不利於她的因素,導致商泓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裡。

商泓當時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坦率承認自己想要做武王,承諾如果兄長願意居於輔佐之位,那麼一定會厚待他。要麼直接拒絕武王之位,甘心當一個忠順的公侯,從此老老實實盤起來。

結果他一個都沒選,不上不下。

武國不需要一個不上不下的王,也不需要一個不上不下,似忠非忠、似順非順的公。

因為他的失誤,他沒有登上武王寶座。

因為他的失誤,兄長登上王位後既不能放心地用他,也不好直接殺了他。

元慈出生後,兄弟二人的關係有所緩解。

他表了忠心,兄長也放緩了態度,讓他去北邊兒帶兵。他打了勝仗,兄長對他不吝嘉獎。

商允出生的時候,兄長親自來了,笑著給他的孩子起名,道:「單名『允』,如何?」

商泓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是個好名字,多謝王兄。」

至此之後,他終於放下了心,坐穩了忠順公的位置。

但他還是有所不安的,多年以來,他在外當差的日子居多,有意無意地遠離著朝鹿這座代表著武國至高權力的都城。

他的識趣得到了兄長的回應,一晃二十載過去,人人都道,武王兄弟二人感情甚篤,武王對自己同胞弟弟的信重一如往常。

他們是賢君忠臣,是兄友弟恭,小心地把握著行事的度,不遠也不近,保持著一個讓對方都舒服的距離。

今後的幾十年,他們也應該這樣過下去,直到武王老去,培養出下一代合格的王,然後傳位,忠順公也該一直謹守著臣子的本分,成就一段能寫進《武國策》的正史佳話。

可是事情偏偏就這麼突然。

武王死了。

大哥死了……

這句話一直在商泓的腦海中盤旋著,一直到抵達朝鹿看到兄長完好無損的屍體,他才回過神來。

趙素塵已經是一身素服了,她正看著他,於是他眼中的淚就這麼滾了下來。

就像當初兄長歸國,他心情複雜,但並非沒有喜悅。如今看到兄長的屍體,眼中淚水落下是因為他在作戲嗎?悲哀從心底蔓延了上來,可是很淡。

他已經不是個孩子了,當年天下局勢在伐梁之後陷入了平靜,現在的天下局勢亂成了一鍋粥,稍有不慎就會波及武國。

二十年前,商泓思考兄弟相鬥是否會導致武國政局分裂,更多是因年少無知而產生的近似於自欺欺人的「藉口」。

現在這不再是藉口,他主持著喪儀,心中真的在想,如果他要爭王位,是否會對武國產生什麼衝擊。

此念一產生,商泓就知道,他的心再也回不去從前了,再也回不到大哥還活著的時候了。

要是憫兒成為了武王,他不會服她。

她是稚子。

他能忍受自己輸給大哥,但不能忍受自己輸給年幼的侄女。

他不是趙素塵,儘管他也疼愛憫兒,可是這份疼愛只能支撐他年年送她生辰禮,可以讓他每到一地都給她帶去稀罕玩具,他當然也會教她騎馬練槍,要是她再大一些,他會很願意帶她去軍隊歷練。

前提是,他們的關係還是叔父和侄女,而不是臣與君。

大哥的靈柩被投入地宮,商泓看到趙素塵臉色蒼白,喪儀結束後似乎一下子站不住了,是被人扶走的。

他有一瞬感到微妙。

沒有血緣關係的義妹,比他這個親弟弟更加傷痛。怪不得大哥如此信任她,滿朝文武,只有趙素塵得王令可以隨意出入王宮,大哥對她的信賴遠超過他。

等第二日商泓再見到趙素塵,她已經收拾好了情緒,拿出公事公辦的態度與他一起商議王位繼立事宜。

她平靜道:「憫兒如果歸國成為武王,忠順公應居輔政大臣之位,她還年少,對政事一知半解。」

商泓知道趙素塵是什麼意思。

她在穩他的心。

她意思是,她不會與他奪權,憫兒當王她願退居第二位,將更多的權力交給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