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詠騎馬立在陣前,提氣對著城門大吼:「我乃樺城主將施詠!現已入武王麾下!望爾等將士大開城門速速來投,武王仁慈,必不會讓你們丟掉性命……」
對著城牆喊了一陣,施詠覺得不夠,於是她一頓,深吸一口氣,終於喊出了自己的真心話:「梁國必亡,亡梁者必武!」
這不僅是真心話,也是她所預見的事實。
儘管心有糾結,也並未完全產生馴服之心,但這並不妨礙施詠把自己心中想的東西喊出來。
只是話一出口,她就明白了梁國真正的窘境是什麼,也明白自己陷入了什麼樣的境地。
——這個國家的人,從上至下,都被抽掉了脊梁骨。
人們被困苦的生活折磨著,只能看見眼前的溫飽,而沒有精力去追求家國、忠義,甚至個人尊嚴。
而富有的地位高的人,則完全被錢財和權力包裹,他們腦海中當然也沒有忠義,所擁有的只是利益。
這樣的國家,絕無可能贏過武國。
……
高家高澹投武,此事在梁國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最開始,商憫並沒有打算把這個消息傳揚開來。
高澹投效武國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他知道自己這麼做可能導致親人被梁王殺了,當初在流民之中排除異己的時候,他就料到了會有這一天。
然而即便高澹有心理準備,商憫作為一個體恤下屬的君主,卻不能將他的犧牲視為理所應當。
所以即便高澹投武消息可能已經走漏,商憫依然沒有將此事大肆宣揚,也沒有為了打擊梁國士氣刻意宣揚高澹的名號。
武王仁慈,高澹卻不能不進行取捨。
因為他是臣子,武王沒有考慮的事情,他要替對方考慮,武王不方便下令取捨的事情,他要替她取捨。
歷史上為何有如此多的奸臣大權在握,皇帝難道不知道他們是奸臣嗎?奸臣當道,自有皇帝縱容,奸臣幹的事,許多也是皇帝授意。他們替皇帝干不方便幹的事情,幫助皇帝排除異己。
就好比那位曾經的宿陽權臣柳懷信。朝堂上的官兒人人唾罵柳懷信,說他結黨營私權傾朝野,可是對方照樣蹦躂得好好的,只因他討好了真正該討好的人。
這個道理,放在高澹這樣的人身上其實也適用。
武王下令讓他捨棄,那就是武王不仁。
高澹主動放棄親人,那是高澹大義。
武王在高澹放棄親人之後垂淚寬慰,信之用之,那是君主仁愛。
高澹不能讓自己的君主占據不仁之名,他也不能讓自己落得兩頭不是人,所以他只選擇了一頭,成全自己的大義,成就武王的仁愛。
每到一個城市攻打,高澹就會主動亮明身份,說他是高家高澹,說他們家曾為梁國左將,梁王得位不正,高家是受其迫害……
這一番傳揚下來,高澹聲名大噪,連帶著他所攻打的城池的將領也產生了動搖。
梁國人不想打仗了。
梁王得位不正,他們就沒有忠君的理由。君主治理不佳,百姓自然想換一個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君主。天災人禍齊至,人們生活困苦,哪裡來的精力打仗?
武王天命所歸,那他們又為什麼要反抗武國?
武國軍兵分兩路從郢國和婁國進攻梁國,在兩國境內匯聚之後又兵分三路,攻勢摧枯拉朽。
一路軍隊由聶光臨帶領,占領大運河沿線重城,一路軍隊是樊筠坐鎮,高澹配合,主要攻打陸地城池,另外一路保衛後方,隨時馳援,保障糧草供給,鎮國大將軍蘇歸坐鎮,就連武王也親至後方。
梁國人抵抗之勢土崩瓦解,一直攻打到離睢丘一百里的重城,樊筠與高澹大軍匯合,攻勢卻突然一頓。
這座城池名為寧泰,守城將軍名叫路雲濱。
她將這座城池打造得如同鐵桶,並且城中軍民對她極為信服。
她所帶領的軍隊名為路家軍,且她本人有梁國宗室血統,路雲濱官至二品,在兩年前就被派到了這座城池。
如今寧泰城中不僅軍糧充足,而且各種防禦工事極其完備。它已經是梁國最後的屏障,攻破了此城,武國軍隊就將正式兵臨睢丘。
「聶將軍所帶的軍隊被梁國左將阻擊,不能即刻和我們匯合,蘇大將軍的援軍,趕來需要半個月,但是拖不得,糧草還頂得住。」樊筠眼神閃爍,「攻!試試那路雲濱的底細!」
城牆上,路家軍將士的身影挺拔如松,與青灰色的城牆互相映襯,仿佛佇立的雕塑。<="<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