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78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也是邊地出身,本就不是那種會給自己添堵的直率性情。

先前忍著牛輔對他告黑狀的行為,也不過是因為喬琰大軍壓境,若是兩處渡口之間起了爭端,難免容易給敵方可乘之機。

但現在人都已經過河了,牛輔還要把這個戰敗的黑鍋甩到他的身上來,這就……

忍什麼忍!反正都覺得他是投敵了,那還不如真投了算了!

他當然知道為了贏得此戰,喬琰的離間計用得其實並不那麼光彩。

可這種手段並不能掩蓋掉她成功渡河,拿下那孟津關塞的戰績。

他的目光有一瞬偏移到了岸邊,落在了擱置在那裡的羊皮渾脫之上。

因他也曾跟隨董卓征戰於涼州,對此物有過一面之緣,也便大致猜到了她到底是以何種方式達成了第一批渡河人員的運輸。

便是沒有這齣離間計,她也未必不能做到今日的情形。

或許這一舉動最大的意義反而是……反而是讓他徐榮看清了,自己是否還應當坐在董卓這艘並不牢固的船隻之上!

他心中倒也未必沒有因為一時之氣做出決定而生出的猶豫,只是這種猶豫很快又被壓了下去。

他與喬琰一道坐在這孟津關內的議事之處後,便聽她說道:「徐將軍願意投誠我甚為驚喜,可惜我不似董卓能拿出中郎將的名頭來委任於你,我唯獨能做出的只是一個承諾。」

她鄭重其事地開口,讓人絕不會懷疑她話中的真偽,「徐將軍投效於我,便是我喬琰的部將,無有什麼降將敗將一說,并州軍內的殺敵懸首計功,一應規則都與我部下其餘將領相同。」

「還有一句話,不管將軍相不相信我也得在此時說個明白——徐將軍若不叛我,我不疑將軍。」

徐榮聞言起身,朝著喬琰又行了一禮:「君侯不必再稱我為將軍,我表字文顯,於君侯麾下領一校尉職責便好。」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在他說到「校尉」二字的時候,他看到對面的一位將領朝著他看了一眼。

那人是自小平津方向過來的,讓徐榮不難猜出,此人正是襲擊他後軍步卒的重甲士將領,先於其他士卒一步回來向著喬琰匯報此番戰況。

天光熹微自外間映照而來,正將對方凌厲桀驁的面容映照了個分明,卻也同時映出了他眼神中那種,大概可以叫做羨慕的情緒。

徐榮稍有些疑惑於對方這個反應,不過這顯然不是此時的重點。

他又接著說道:「我自領兵前來這孟津渡支援之前,曾經與關內守軍提及,如若日午之前我未曾返回,必定是孟津渡與我本人一道有失,他們必須出關塞後從多個方向跨越邙山回返洛陽,將此軍情送到。」

「君侯已知我要前來,必然想到我向洛陽方向報信,但山中馳道攔截容易,以人力翻山報信卻不易攔截。君侯麾下萬人,行軍過山路三十里,必定落在我方信使後頭——」

「所以此時還需先令我回返繼續掌握小平津,以防消息外泄。」

喬琰思忖了一番後問道:「小平津關的守軍中,涼州部將多少人,北軍五校士卒多少人?」

徐榮沒想到,她問的並非是他往這一去小平津是否是縱虎歸山,或許正如她所說,不會疑他已是個不需再多言的事情。

他正了正面色回道:「涼州軍三百人,北軍三千人。」

「三千人……」

這三千人若是按照徐榮這等說法,繼續保持著鎮守於小平津的狀態,以免消息外泄,確實符合喬琰此時所需。

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在此番清君側的目的達成之後,這些人將由被迫從賊轉為重新歸編五校,總歸是跟喬琰沒什麼關係。

可這些經由過精英訓練的兵卒,若是能趁著投效於她麾下從軍這些的過程,直接被她收編,豈不是更好?

早在那先前遴選度遼將軍的比試中,喬琰就已經對這一支集合胡騎、越騎等各兵種為一體的隊伍有些眼饞了。

如今這個秩序混亂,加之洛陽也並不算安定的環境,恰恰給了他們挪窩的可能。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她能讓他們協助於進攻洛陽一戰。

這樣才是「自己人」。

她問道:「若我除卻討董檄文之外,還有一封清君側的聖旨在手,文顯可有辦法說服麾下士卒一道參與洛陽攻城戰?」

徐榮訝然看來,便見喬琰朝著也已抵達南岸的郭嘉伸了伸手,從他這裡將聖旨給取了過來,遞到了徐榮的面前。

「先帝殯天之前,已知陛下年幼,必有人心思變之事,大將軍彼時威逼皇權,似有不臣之心,我為先帝提攜之臣,自當為平定京中亂局一盡心力。可惜彼時洛陽內亂,我卻仍身在漠北征伐,這封詔書到我手中之時,董賊已入京城。」

「此人初時擢拔賢良為州郡宰臣,雖未有輔政之名,也未必不能現天下清泰之象,故而我並未將這詔書拿出來。而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