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等到馬倫帶著她的眾位助手運載著剩下的書籍過河之時,她目之所及,已有不少洛陽的居民推車經由這浮橋上過河。

被她安排著於北宮之中救人的任紅昌,此時也與馬倫一併身在這過河的隊伍里,眼看著這黃河之上從未有人建起過的橋樑,不由在目光中露出了幾分驚嘆之意。

當日馬倫與二子重逢,問及她想要何種報酬,她思慮了一番,回說自己想要做個有本事立身於世道的人,便被馬倫收為了繼承她衣缽的弟子,自然也要跟著往并州來。

她也不知道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而不是繼續做負責管理宮中衣帽的「貂蟬」女官,是否是正確的,但起碼這入并州之路,與大河之上建浮橋,以攬洛陽移民,已讓她看出,那位喬侯可絕不只是在戰事上天分絕佳,更有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魄力。

仍有一道太行山相隔的并州,在這位并州牧的治理之下,又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呢?

這並不只是她一人的想法。

這些遷往并州的洛陽居民懷有這樣的疑問,已經闊別并州四年之久的楊修有這樣的疑問,就連新投效到喬琰麾下的荀攸,同樣有著這樣的好奇。

他隨同喬琰一道過河,便見一氣度非凡的青年侯在了河岸的另一頭,聽喬琰示意他到一旁說話時候的稱呼,來人正是河東衛氏的衛覬。

衛覬如今也還不到二十五歲,可他素有一番處斷手腕,放在以經學與書法見長的河東衛氏,這便是毋庸置疑的家主之才,故而在喬琰出兵於洛陽之前,讓陸苑找上衛氏的時候,他已是衛氏的家主了。

喬琰凱旋,他也自當作為一個標誌信號前來迎接。

他隨著喬琰沿河而行,卻還是忍不住將目光落在這橫亘南北的浮橋之上。

說這是藉助了季節之便也好,說這是仰仗於并州軍的行動力也罷,這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大手筆。

「喬侯的敢想敢做,有些時候真是讓衛某覺得自己永難望項背。」他不覺慨嘆道。

而他就算此番未曾前往大河南岸,也並不難從這些渡河而來的洛陽黔首神情里,看出他們因喬琰的緣故對并州生出的嚮往之情。

這更讓人覺得,這位并州牧實在擅長於創造奇蹟。

喬琰回道:「伯覦,此非我之能,也不過是——世事多艱,洛陽不易,民望樂平啊。」

衛覬腳步一頓。

這樂平二字到底指的是樂享太平,還是這位樂平侯對於并州的指代,又或者二者皆有,在一時之間他無法分清。

但在這位得勝歸來的少年州牧眼中——

他看到了一把蕩滌天下的烈焰。

138. 138(一更) 鴻飛於天

這把火……

足以將人也給一併燃起啊。

衛覬此刻無比慶幸,自己早在先前就已經站定了立場,也在喬琰令陸苑前來,以「仰認睿智,深惟匿瑕,需知機不可失」來勸他後,他深思之後,並未錯過這個世家迎立、以候平亂之師的抉擇。

他可以確信,這絕不是因為自己也得被算作年輕人的行列,又因河東衛氏當年缺了最關鍵的一塊跳板而被限制於安邑,才做出了這等貿然的決斷。

而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她在世道正亂的當下所編織出的希望。

這又絕非是一朵無根之花。

------

自黃河渡橋而過,為了便於這些洛陽而來的百姓遷居,喬琰一面調度了并州境內的板車馬車前來,供給於尚有些余財之人,一面在那黃河北岸接橋登臨所在,先入河東後至太原郡的路上,設置了十數個臨時的驛站落腳點。

要知民眾的遷移,尤其是舉家搬遷,哪怕是跟大規模行軍相比,速度也要慢上太多了,這一路怎麼也要數天的時間。

如今正值夏日,喬琰雖不免慶幸於還未到豐收之時,此番班師還州還能將并州軍及時投入到農事中,僱傭并州百姓協助搬遷也並非不可為,卻也得為這氣候下易於中暑而頭疼。

所幸自軹關陘入河東後,所行之路大多瀕臨於汾水,沿路取水便捷,又多為坦途,大大減少了沿路遷移中的消耗。

那道河上的浮橋起碼會維持兩個月的時間。

等到這第一批搬遷往并州的民眾安頓下來,她大約還能有機會再吞下一波,而後便得在并州境內將這兩批人口消化殆盡後,才能進行擴招了。

不過彼時,她也不只局限於并州這一州之地了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