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後一句話,被他說得實在很有圖窮匕見的意味。
荀攸指了指山下,便是這子午嶺之西,隸屬於涼州的部分,問道:「君侯可願與我一道往山下去看看?」
去!為何不去?
在這子午嶺之西的泥水河岸,據傳是當年匈奴與羌胡進犯最喜歡經行的一條路。
不過如今展現在喬琰面前的只是好一番人煙稀少的狀態。
那泥水自慶陽為界,北面有東西二河,西為環江東為白馬水,至於慶陽之南,也被稱作馬蓮河。
位處於環江和白馬水之間,臨慶陽而立的,就是在荀攸話中提到過的射姑山。
喬琰望著眼前微微泛黃的河水,收回了朝著西邊望去的目光,開口說道:「說到射姑山,便不免想到一個人。永和六年春,大漢征西將軍馬賢,與且凍部落羌人戰於射姑山,馬將軍與其二子均戰死於此地。」
「自永初七年到永和六年的二十八年間,馬將軍殺羌人共計兩萬一千多人,但射姑山之戰,其未乘羌人聚合之機進攻,不恤軍事,愛重錢財,有此一敗實不足惜,自馬將軍戰沒,皇甫威明大器晚成,終現名將之姿,方有日後的涼州三明之一。」
「這射姑山倒可以稱之為警醒之山了。」
荀攸本以為她此言乃是在陳說歷史,卻又忽聽她說道:「公達,也幸而有你提醒。待回去之後便如你所說去做吧,我會先見一見呼廚泉,隨後的指令都由你與奉孝負責。」
他朝著喬琰望去,正見這黃土高原之上的長風將她的長髮與披風吹起,露出對方明利到令人心折的目光。
這位年歲甚至只有他一半的并州牧,在此時所展現出的英主風姿,實在是讓人見之難忘。
他也在此時無比深刻地理解到,如郭嘉和戲志才這等平日裡恃才放曠之人,為何會對她如此尊重看好。
他翻身下馬,朝著對方深深行了一禮:「請君侯放心,攸必替君侯免於後患。」
何為後患?
正是這些南匈奴部眾在被遷居前來此地後,會否有如脫韁的野馬,在與周遭羌人部落交流,營造給董卓以及馬騰、韓遂等人看的假象期間,乾脆從假反變成了真反。
以南匈奴人的行事作風,便是他們有父母妻兒還在喬琰的手中,也顯然是沒什麼約束效果的。
唯獨能夠牽絆住他們的,只有利益而已。
好在比起韓遂與馬騰,喬琰在這方面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而對如何鞭策這些南匈奴人,他心中已有了一番盤算。
他剛收回思緒,便看到喬琰並未因為已經達成了現場勘探的目的打道回府,而是讓身邊的隨行親衛在此地安營紮寨。
見荀攸投來了個疑惑的目光,喬琰擺了擺手示意他先不必多問。
等到了營地搭建完畢,營地中一尊簡易濾水裝置已經在喬琰的安排下搭建了起來,又有親兵士卒去將那泥水河中的水給取了過來。
而後,經歷過了一道篩選和煮沸的河水被喬琰遞到了他的面前。
荀攸剛喝了一口便忍不住皺了皺眉頭,「這水是不是,有點苦?」
「這裡面鹽含量太高了,澆灌不了莊稼。」喬琰從他的手中將這杯子給奪了過來,將其中的鹽水給倒了出去。
要跟荀攸去解釋這河流上游位處於凍融區,高礦物濃度的土壤水補給入了河流之中,造成了這種含鹽量的陡增,大概有些難度。
不過能說清楚問題就好。
這就是此地泥水的弊病。
荀攸面色不由一變,「我此前以為此地無有種植之地乃是因為羌胡部落作亂搶掠,與其耕作不如遊牧,可如今看來其中竟是有原因的,此事是我思慮不周了。」
喬琰笑了笑,「公達此前長居於潁川與洛陽,對此地的特殊情況知之甚少,也實不足為奇。何況這白馬水一段不可引用,我又未曾說那慶陽以南的不可。」
「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隨我南下走一段吧。」
這也算是給此前真正經歷北方作戰還少了些的荀攸多上了一課。<="<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