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桓靈時期民間多現的一種被從中鑿開成兩半,號為「對文」「綖環」的五銖錢,給了董卓以參考。

想要吃飽飯的基本需求,讓董卓在這件事上也完全沒選擇聽從於盧植等人的想法,而是直接固執己見地操作了下去。

這就成了喬琰手中這三枚錢幣的情況。

原本該當重為五銖的錢幣,只剩下了不到二銖,圓形的輪廓也沒有各自統一的樣式。

昔年孝武皇帝制定的在錢幣之上以小篆所書「五銖」二字,在這三枚錢幣上也消失殆盡。

這就是董卓小錢!

149. 149(一更) 定論五銖

喬琰以指尖摩挲著錢幣的表面。

在其上隱約的凸起,很可能並不是造幣所用的「范」,在製作的時候出現了什麼不規則的形態,而是「五銖」二字的圖樣。

只不過在漢末時期的造幣技術,各方勢力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以范鑄錢的時候,產生了文字不清的結果。

恰如東吳出土的墓葬之中,真正屬於吳國本土的錢幣少之又少——

董卓如今所掌握的勢力,也顯然是在製作錢幣上沒什麼本事!

但凡換個人處在董卓的位置上,都該當知道,經濟這種東西和民生切實相關,絕不能輕碰。

這種小錢的發行所帶來的弊病簡直不必多提!

規範的五銖錢雖然因為各地銅礦的質量品類不同,還會出現紫紺錢這樣的變種,可要知道,發行五銖錢,歸根到底也是一種規範貨幣體系、減少私人鑄造錢幣的手段。

但小錢劣等量輕,一旦大批量地投入市場之中,又通過兵力強制的手段以小錢自名的「五銖」去置換真正量足的五銖錢,長安縱然沒遭到董卓的劫掠之禍,也遲早會因為小錢貶值、物價飛漲的通貨膨脹,陷入可怕的局面之中。

喬琰一面慶幸於董卓此舉,是又給她增添了一個聲討的理由,一面又不免為長安此時的情況感到憂心。

以盧植的剛烈,若非如今還有個保住劉協性命的理由,他絕不會屈身事董。

那麼眼下讓民生更趨於多艱的局面,他恐怕是忍不住要開口駁斥的。

董卓現在還需要以盧植等人的存在,來證明自己手中的劉協乃是大漢正統,可誰知道明日又會如何呢?

「君侯在想盧公等人的安危,和鄴城那邊收到鑄造小錢消息之後的應對?」戲志才問道。

「不完全是。」喬琰搖了搖頭,「前者著急也沒用,而後者……董卓鑄小錢,以天子之名發行,在早期必然可以讓自己聚斂起一批財貨,但歸根到底乃是暴行,鄴城那頭只要以不變應萬變就是贏了。」

袁紹因領青州牧和護駕建都於鄴城的功勞,手下也聚斂起了一批謀士。

創業早期,這些人還遠不到爭功爭派系的地步,正確的建議還是能給得出來的。

若袁紹也因為軍糧不夠充足,想出什麼建議劉辯也另建起個貨幣體系的想法,十之八/九還是能被勸回來的。

她繼續說道:「我是在想,董卓的小錢一造,也便等同於是告訴民眾,只要手中握有兵權,就可以換來更多的鑄幣之銅,何止是關中,天下居民也必定覺得錢幣不可信。一旦再有戰事或天災……」

戲志才的表情也不由肅然了起來,接話道:「布帛鹽谷之類的保值之物,會成為以物易物的籌碼。」

「我們得早做準備了!」

喬琰起身在屋中往復踱步,停頓下了腳步後方才開口說道:「縑可贖死,等同於金,是早年間就有的規定,可若是真讓以物換物之風盛行,難免出現以次充好,秩序難立之景。」

譬如曹魏時期以沾濕的布帛混雜在干布之中,以劣等粟米摻雜在好米之中,哪怕嚴刑峻法,也難以完全遏制住這些人投機倒把的心思。

而自董卓小錢帶來的粟值千金影響擴散開來,經歷了曹魏代人的努力都只是勉強重新將五銖錢給推行起來,卻沒能將其中的弊病給徹底消除。

所以,越早劃定一個規章制度越好。

董卓小錢的出現讓她意識到,她是時候開始尋覓經濟學方面的人才,以保并州在民生發展之餘,還能有合適的經濟體系並行。在此之前,她先定個最基本的標準。

「喬侯的意思是?」

喬琰篤定回道:「令并州境內的鑄幣官來見我,無論接下來戰局如何,我方境內的鑄幣絕不能有任何的偷工減料。此外,將仍舊遵循五銖錢的慣例告知於州中百姓,如有境內劣等鑄幣——」

「追根究底問責!」

這個「追根究底」四字,在她口中說來,自有一番決絕凜然之態,足以讓戲志才確認,這是喬琰此時提出的底線問題。

戲志才想了想,建議道:「既然如此,不如將先帝再拿出來當個理由用上一用吧。」

漢靈帝若是泉下有知,只怕都要覺得自己能被氣活過來。

兩個兒子變成了這等東西對分的狀態也就算了,喬琰意圖侵占涼州要打著先帝遺詔清君側的理由,現在連堅持運行五銖錢貨幣還要打他的招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