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也不算白對著喬琰做出了投資。

在武威郡陸續開啟的灌溉蓄水工程,大約是出於這位君侯投桃報李的想法,也將當地豪族所持有的田產給覆蓋考慮了進來。

顏俊不是個蠢貨,頂多就是被喬琰給忽悠瘸了。

在這件事上他就看得很明白。

水利興修以及新農具的推廣,必定意味著來年的豐收,對他們來說也有好處。

更別說他還在此時聽到喬琰說道:「伯英,你可有意願將族中後輩送去鄭師名下就讀?」

「數日前大儒鄭康成抵達并州,暫居於樂平書院。我想著,昔年黨錮之禍中,鄭師居北海教授弟子百千人,如今蒞臨并州,求學好問者也不能輸於北海才對,總得再添些人去。」

顏俊驚了一跳。

涼州地界上的豪族勢力彼此為姻親聯結的不在少數,在關東世家對關西豪族的鄙視鏈面前,他們更是慣常擰結成一股繩,但這並不代表著消息的傳達就能有這麼快。

漢陽四姓從姜冏處得知這個消息,連帶著擴散給了周邊,顏俊卻還被瞞在鼓裡。

他朝著座中數人的臉上看去,知道此消息的面露瞭然,不知道消息的與他一般驚愕,但不管是哪一種,都對他當先被邀請而表現出了十足的羨慕。

顏俊當即意識到,他損失的是美酒,得到的卻是喬琰將他歸入自己人的待遇。

那麼同樣對他來說是有所付出的絲綢之路採購?

會不會給他換來更大的利益?

不過他此時暫時還沒有這麼多時間考慮這些,他連忙朝著喬琰回道:「別說是在鄭公名下就讀,便是為其端茶送水也無妨。」

「那倒不必。」喬琰擺了擺手回道,「鄭師廣授弟子,自身卻樂享清貧、持身正道,奉孝將其接回後,他便已明言不必有人服侍,留三兩弟子與他抄書便可。不過——」

「鄭師到底年事已高,若是讓其因教授弟子而費心勞力,我心中也過意不去,你從族中只遴選出三人送來便夠了。」

三人?

西北豪族為應對動亂而聚攏起來的家族勢力,往往盤根錯節,人員結構複雜,正值讀書年齡的小輩何止三四十人?

只有三個名額必定不夠。

顏俊倒是想說,其實可以多送幾個人去,便如同盧植當年在涿郡開設的教學課程一般,讓有些湊數的往邊角一坐也就是了,反正也只是去鍍金走個流程的事情。

何況,若是鄭玄收不了多少弟子,那管寧才只三十多歲,蔡邕也還算人在盛年,想來也是能教的,多去幾個也沒什麼。

可如今的主導權柄在喬琰的手中,也是由她一手興建起的樂平書院,他只能往後再謀求發展人數的可能性,而不能在這種各家都聚集在此地的時候,為了點人數而跟她討價還價。

若真這麼做了,必定會讓喬琰心中不快。

好在,他緊跟著聽到,喬琰留給其他各家的名額也都在兩到三個不等。

協助平亂的、獻地於民的、捐財捐物的都是三個,其他便是兩個。

數量區別不大,卻也有些親疏之別。

他嘴角的笑容便怎麼都壓制不下去。

而此事對他來說是個好事,對在座的其他人來說自然也是。

在這本有幾分輕鬆愜意的年節宴飲中,喬琰又是以閒談一般的口吻說起各家在去年的支援,一時之間還讓人想著,是不是她近來收攏羌人的德治政策,讓她本人的進攻性也被削弱了幾分。

以至於滿座之間還有些其樂融融的氛圍。

或許唯獨讓人覺得有些難熬的只是菜品了。

酒既然是武威顏氏負責的,菜自然也是。

本著讓其他各家滿意還不如喬琰一人滿意的標準邏輯,顏俊毫不猶豫地將菜品全往甜口偏了。

但這可是西北的涼州啊……

這些個豪族再怎麼自矜身價與平民不同,要端著點做派,那也是燒酒葷肉的飲食習性。

忽然遇上這麼個菜譜,還真有點不適應。

不過這場酒宴到底是吃更重要還是其中的政治商談更重要,這些人都心中有數,也沒在此事上多加計較。

他們只是一邊聽著喬琰對各家的安排,順勢琢磨起了家中的人選,一邊聽著喬琰說道:「差不多便是這樣了,請諸位回返後儘快挑出合適的人選,在十日後隨我一道同往樂平,逾時不候。」

她這話一出,當即就有人問道:「君侯竟要離開涼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