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4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尤其是,他們將河東境內的鹽湖歸屬權送入喬琰的手中,對她而言的意義不亞於送來一筆軍資。

也不怪河東世家會做出這種抉擇。

司隸河東郡與她所統轄的并州同在黃河之北,中間又經由汾水河谷相連。

從洛陽與河內郡遷移往并州的民眾都要打河東郡而過,喬琰當年的出兵洛陽也曾將軍隊屯紮在河東郡內。

正因為如此,他們對這位并州牧的實力有著足夠清醒的認知。

哪怕洛陽有主,在這黃河的分界下,京城守軍要想管到河東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是此時無主的處境。

在先前的示好下,喬琰的涼州得勝和兵進長安奪取關中,對河東世家而言也無疑是喜事。

此外,并州牧意圖奉迎劉虞上位的消息早傳到了河東,在對劉虞的性格做出了一番評判後,他們越發可以確定——

倘若此舉進行順遂,又若是喬琰能進一步進取冀州解決袁紹,她怎麼也能保有并州數十年富貴。

這種權柄在握的狀態和被天子所委任兵權的外戚還不大相同。

有何進和董卓的例子在先,喬琰只要沒有蠢到家,就不會輕易將兵權交出去。

這便足以確保河東在她的庇護下同樣安全。

而從頭到尾他們所付出的,也只是一筆供給大軍的食糧和一處鹽湖而已。

至於會不會犯蠢這種問題……

就像董卓在身處涼州的時候尚且理智果敢,進了洛陽城後也會為權力所腐化一樣,這實在是一個對任何人都不好下定論的話。

但怎麼說呢,對能購買到樂平月報的河東世家來說,從喬琰和袁紹中分出個高下來,總還是不難的。

更何況,喬琰她才只有十八歲!

光是憑藉著這個年齡,和她入得朝堂上得戰場的文武本事,已足夠讓人在她身上再加諸一個砝碼。

正因為這種抉擇,聽聞喬琰回返并州,盤算著她應當已經將瑣事都料理妥當後,衛覬這個和并州關係最好的,便被他們丟出來做了個代表。

這位舉手投足間依然令人見之忘俗的青年,朝著喬琰行禮致意後說道:「覬先向君侯賀喜。董賊被君侯剷除於長安,此為大漢復興在望之象。如今司隸先下關中三郡,不知君侯意欲何時收復餘下四郡?」

似乎是怕被誤解為催促進兵,他又補充了一句:「當年洛陽民眾渡黃河之日,君侯曾與我在河邊,指浮橋而道,此為民望樂平,今日河東之民亦然。」

聽到衛覬忽然說到了這件舊事,喬琰不由笑道:「河東之民如今不夠民生樂事,郡內太平?」

衛覬回道:「君侯,這等時候又何必跟我打啞謎呢?」

到底是此樂平還是彼樂平,喬琰不會聽不出他話中的意思。

想到促成他當機立斷前來并州的消息,衛覬心中越發有把握。

戲志才說衛覬是來做王匡對照組的,這話說得還真沒錯。

河東世家驟聞王匡舉動,簡直要喜出望外。

同樣是姓王,他們河東的這位太守沒什麼存在感,為他們所拿捏,那位河內的王匡太守就要能蹦躂得多了。

但跳有跳的好處。

在袁紹借糧這件事上為袁紹叫屈,得罪喬琰,豈不是更能在對比之下,顯得他們這些人識時務得很!

天下真是少有這樣的好人了!

衛覬的目光在桌案上的竹簡上一掃而過。

現如今因樂平侯紙的發行漸多,即便不在并州,大多官員所用的也已不是竹簡。

但王匡既然要表達對喬琰的不滿,自然不能使用以樂平侯為名的紙張,而是改用了竹簡。

這種特殊的書信載體,讓衛覬縱然沒看到竹簡上的內容,也不難根據王匡送出公文同時對外散播開的消息,確認這便是那位王太守發出的聲討文書。

他面色越發從容地說道:「河東世家對君侯取關中之地喜聞樂見,也對并州軍入駐河東,願再行簞食壺漿相迎之舉。」

此話言外之意便是,他們既已將立場選定,也需要喬琰給出一個明確的權屬回復。

「入駐河東之事倒是不急,」喬琰擺了擺手。「但我有意在劉幽州入關中後重新舉薦一位河東太守,你以為如何?」

聽到前半句的時候衛覬還不由心中一緊,聽到後半句他又鬆了一口氣,「不知君侯屬意的人是?」

喬琰回道:「前漢孝元皇帝時期,有一位司隸校尉以執法嚴格、剛直不阿聞名,名為諸葛豐,此人之後裔居於琅琊,傳至如今有兄弟二人,兄長諸葛珪,昔為兗州泰山郡丞,惜乎早亡,弟為諸葛玄,昔為劉表故吏,與亡兄子嗣具來我并州。」

「我看,諸葛玄有先祖之風,倒是當得起這個河東郡太守。」

諸葛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