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大司馬這個官職多有「富貴之極,人臣無一」的說法,但巧的是,在董卓將這個官職重新啟用的時候,並沒有將它加在自己的頭上,而是為了謀求一個勉強應付得過去的好名聲,把它給了劉虞。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覺得喬琰拿這個位置是有僭越之心,建議先討論一下,劉虞在被趕鴨子上架之前,是不是也有什麼不臣念想。
戲志才接著說道:「反倒是大將軍這個位置,還是多為外戚所掌,且連續幾任大將軍都並未得到善終,也多與天子有些齟齬,與其去拿這個位置,還不如選大司馬。」
既要做權臣之冠,有迎立天子之榮,何妨更進一步!
所謂「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在她手握平定涼並、掃蕩關中的戰績後,確實可以爭一爭這個權柄了!
也正如戲志才所說,在東漢的大將軍屢屢凌懾皇權的事實面前,取大司馬的位置既可以說是進,也可以說是退,且在手執大義上更顯體面。
或許唯獨需要考慮的,也只是一點。
歷任三公大多經過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升遷履歷,才最終成為太尉、司徒、司空之一。
喬琰還未滿一十,就坐上這位置,難免要為人所詬病。
可同樣很應當感激董卓的是,他不止重啟了大司馬這個位置,還提供了若干個快速升遷到三公位置的標準範本。
比如說黃琬。
他在黨錮之禍後才開始走為官之路,和喬琰被敕封為樂平侯,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但他在兩年前就被董卓提拔到了三公的位置上。
換句話說,他從做官到任職三公,只用了短短五年。
再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荀爽。
他從原本避世於漢濱的狀態到成為三公,只花費了幾十天的時間而已,堪稱是一個升遷的奇蹟。
這等同於有了一個說法,在方今這種特殊情況下,升遷的正常流程,原本就不是非要恪守的。
這也給了喬琰從中斡旋的機會。
戲志才見喬琰面色,已知她在大司馬與大將軍中做出了抉擇,便接著說道:「若君侯已決定要爭一爭這個位置,請君侯先留意一下,要如何對待現在處在大司馬位置上的人。」
現在擔任大司馬位置的,乃是益州牧劉焉。
這同樣是被董卓敕封出來的官職。
只因劉焉並未在鄴城朝廷建立後對其表現出斥責,董卓便在遷都長安後將這個位置給了劉焉。
喬琰道:「你既如此說了,顯然是已經有些想法了。」
戲志才回她:「待劉幽州即位天子,請君侯為那位益州牧求個職位吧。令其卸任大司馬,改任大將軍。」
喬琰聞言笑了出來。
大將軍確實有調動天下兵馬的實權,但若是擔任大將軍的人處在益州這個險阻之地,除非能從益州北上,拿下關中這個跳板,否則再有什麼大將軍的名號,也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調動而已。
那靠著他原本的益州牧權柄也就足夠了。
何必多此一舉來個大將軍?
但從明面上來說,這個請封又沒有任何的問題。
劉虞沒有可用來擔任大將軍位置的外戚。
其妻妾和庶出的一對兒女僥倖在公孫瓚霸占幽州的舉動中逃到了代郡,並未像是劉和一般慘遭戰事波及而身亡,但他的妻兄與他同在軍中,死在了濱海道一戰里。
這樣一來,大將軍這個位置,就最適合交給劉焉這樣的漢室宗親,以示對他的拉攏。
但劉焉這個人,在益州的地界上是有逾越之舉的。
那麼這個名為拉攏實為降職的委任,到底會引發何種後果呢?
具體情況姑且不論,喬琰在其中就有了因勢利導,謀奪大司馬之位的可能了。
見下屬已在他們的對話間將朱檀給帶過來了,喬琰便先中斷了這個話題。
她翻身上馬,朝著戲志才頷首致意道:「多謝先生解惑,待我幽州一行回返後趕赴關中,請先生聽我的好消息。」
當年的戲志才因為只值一十首功的俸祿,將推君侯上位并州牧為己任,如今他為并州的治中從事,又力主她爭取大司馬的位置,還挺不忘初心的。
不過,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君臣相得呢?
一人相視一笑後,喬琰便撥馬向西,在隨行親衛的護持下,趕赴上谷郡的居庸關而去。<="<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