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琰回道:「因果關係並非如此,就像今人解讀詩經,魯詩也好,荀公的《詩傳》也罷,難道會有人覺得召公此人乃是沽名釣譽之輩嗎?大概不會吧,也不過是從甘棠詩中字字句句里,都讀出那上行下效、民生和暢之景象。」
「西周之關中如此,大漢之關中呢?」
大概也會希望看到這樣的景象。
到了那時,東面的朝廷再如何有著漢靈帝長子劉辯在手,在百姓的心中也絕不可能是歸附之地,而會更傾向於選擇長安的朝廷。
而他們所要做的,只是在旱蝗之災的面前,再多為民眾做一點事情而已。
她話音未斷,接著說了下去,「以此詩為例倒是還有另一個理由。」
「昔年孝靈皇帝於洛陽銘刻熹平石經,以儒家七經為漢室正統經學,勒石以鎮太學,可惜自董卓之亂以來,太學荒廢,熹平石經被毀壞大半,余者留於洛陽,難以搬遷至長安,然校正各家經典之作仍為一朝之要害。」
「不過要我來看,卻不必再以石經為代表。世亂之時,也無有這額外的八年用來雕刻石經。」
喬琰說到這裡,微微嘆了口氣,似是在感慨石經不存,卻倏爾轉為堅決:「倒不妨以朝廷正名,將各家典籍藏書與著作之中擇優者錄入,以拓印之法傳世,供給經文之家將永留名姓於刻板之上,一面刻板可傳紙張數千,絕無丟棄之可能。不知陛下與諸位意下如何?」
將各家典籍藏書與著作錄入拓印!
這話一出,遠比喬琰先前說的要為民眾公告滅殺蝗蟲,抗衡旱災之法還要引發眾人的情緒驚變。
這看似依然是要讓士族將利益讓給本無識字機會的黔首,可再一細品卻絕不是那一回事!
昔年熹平石經被樹立在太學前的時候,每日前來觀視臨摹之人,光是車輛就以千來計算,甚至到了將周遭的道路都給堵塞掉的地步。
這難道是在讓洛陽的所有人都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嗎?
顯然不是。
即使洛陽的太學位於南郭區,民眾可以隨意到達此地,也不是!
就像那後世的宋濂抄錄了書籍之後也得「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方能讀書通達。
只有書文是遠遠不夠的。
作為官方樹立的石經,此經更大的意義是在維護文字與政治的統一,也意在糾正對經學的穿鑿附會之說。
如此一來,那些學到諸家異字的士人便必須改換自己的認知,與熹平石經統一。
所以他們不得不來!
當年如此,今年又何嘗不能如此呢?
詩書禮易都有各家注本,身在朝堂上的臣子及其家族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將其更進一步地推廣出去,以被更多的人認可為正統,並衍生出了各種解讀闡釋的文字與其他創作。
將其摹印出一份也好,千份也罷,並不會造成階級上的突破性變革,只會……
讓他們在文化上擠占掉河北士人的地位。
在意識到喬琰畫出的是何種願景的那一刻,眾人恍惚意識到,這其中若是有商有量地來辦,好像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就連先前被喬琰用那兩個理由說服的王允都覺得自己好像之前實不該找上門去問責,若真是按照喬琰所說的話,也難怪楊修會站在支持她的立場上。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通過印刷術所產生的典籍依然處在可控的狀態,而不是被逐批地分發到千門萬戶之家,甚至佐以講解,成為民眾啟智的工具。
想來以喬琰的立場和身份,她是不會做出這種舉動的吧?
王允壓下了心中的憂慮,就見喬琰朝著劉虞躬身一拜:「請陛下准允臣以此法加印樂平月報,在災情結束之前以此為常例,並向各家徵集經文典籍,備列學宮,以正視聽。」
劉虞的目光在在場眾人的臉上掃過,見眾人雖還有猶豫,卻並無人明確提出什麼反對的意見,便回道:「先准月報之事,額外的晚些商議,總得拿出個更明確的章程出來。」
否則在針對鄴城之前,他們各家學說情形不同的,都要先為到底印誰的為官方正統,自己就打起來了。
這就不是喜而是憂了。
喬琰面色不改,卻在聞聽劉虞這話後,在心中浮現出幾分喜悅。<="<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