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喬琰轉念一想,這兩方無論是哪一方的表現都不是她能親眼看到的,與其在這裡揣測,還不如繼續思忖她該當以何為國號之事。
若縱觀這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國號命名,除卻以地名來命名之外,還有一種便是以其釋義來說。
譬如說元朝的這個「元」字,有一種說法便是易經開篇的那句「大哉乾元」的含義。
她能否也效仿此法,給出一個答案呢?
若是這個答案還能有著延續前朝規則,又避開晉、宋這些微妙字眼,那便更好了。
蔡昭姬眼見喬琰沉思了片刻,忽然眸光一亮。
她此前的種種猶豫表現,並不影響她此刻在提筆書寫之際的篤定。
這筆走龍蛇的姿態與她當日在長安新路上題字的模樣分明有幾分相似。
不過當時是為那條新路命名,而今日,則是為這一個誕生在她手中的王朝。
在毛筆落定的那一刻,蔡昭姬看清了這個被喬琰寫在了紙上的字。
那是一個「雍」字。
喬琰開口說道:「昔年盧公教我念《尚書》,在其中堯典之中有一句話我記憶猶新,說的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我如今代漢而立,必當以此為目標,方對得起這齣改朝換代。」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這八個字從喬琰口中說出的那一刻,明明此刻她們的面前並沒有這些長安城中為之呼和響應的百姓,也沒有將其說得有若口號一般語意激揚,蔡昭姬便是從中聽出了一種說不出的振奮之意。
喬琰又已接著說了下去:「上古九州之中,如今已不存雍州之名,但古雍州所在正在關中,我既為關中民意推舉而上,又有漢天子於長安讓位獻璽,以此為號倒也合乎規則。」
「若非要解釋的話倒是那麼一二條理由。」喬琰望著面前的這個「雍」字,接著說道:「昔年我在與梁國喬氏脫離關係的時候,曾經和劉伯安說過一件事,梁國喬氏的這個喬字,乃是因黃帝葬於喬山,其後人為之守靈,改姓為喬,傳承至今。喬山地處於那子午嶺之上,乃是古雍州和古并州的分界,以雍為號,倒也算是不忘根本。」
「昔者又有讖言,說這黃帝後裔的姬姓周王朝,乃是鳳凰鳴於岐而翔於雍,所謂鳳翔於雍,倒也與今日景象吻合了。」
當年的洛陽鼎中觀中,許子將給了她一句「雛鳳有清聲」的評價,而如今,她已大權在握,即將登臨皇位,早非這雛鳳的稚嫩,而是這翔空之鳳游翱九天!
鳳翔於雍,正合其意!
這四條理由擺在面前,讓這個四平八穩的「雍」字在這張樸素的白紙上已隱約有了政通人和的徵兆,更有了一種騰飛升空的灑脫。
蔡昭姬回道:「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實是好字。」
在她話音剛落之際,她便看到喬琰又隨即提筆,在這個「雍」字下方又寫下了兩個字。
她一邊寫一邊說道:「既是從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話中來的,那麼這個年號也便來上一出有始有終吧。」
「定為——元昭。」
389. 389 登基大典
「乾元之始,昭昭大雍,倒是個應景的國號與年號。」在聽聞喬琰給出的新朝國號後,劉虞並未流露出何等異樣的神色,而是做出了個從容的應答。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喬琰雖還沒即位,天子的權柄卻已可以算是提前在他的手中做出了一個交接,劉虞身上原本的病態也稍好了幾分,只是想到大漢的天下終究是沒能在他的手裡守住,劉虞的臉上還是不免偶爾露出幾分悵然之色。
聽聞他跟劉協在當日的那場交接之後商談了許久,對於劉協在那日堂上街頭何敢有這樣的膽量,他也算是在心中有了幾分理解。
此刻聽到喬琰說起這個「雍」字的含義,他竟覺自己在這一刻說不出的心平氣和。
想到喬琰這個雍字中所說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之意,和她此刻眸光中越發坦蕩的上位者氣勢,在這臨近登基之時,劉虞更願意相信,喬琰的確會奉行她在接下玉璽之時所說的話,因民眾心念於她而承載起這份天下間最為特殊的責任。
「雍……」劉虞朝著窗外看去,正見那臨窗的枝頭綻開了綠色新芽,心中忽又有了幾分鬆快之意,「說到這協和萬邦之說,燁舒在對羌、蠻、匈奴、鮮卑、烏桓、山越各方的鎮壓收攏上都自有自己的一套法子,想來他們也該當為你登基而覺喜悅,能讓這政權交替中的動亂削減到最輕,令這華夷之分不至釀成新禍,實是你的本事。」<="<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