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2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但如果學生成績很差,往常考10分,那麼有了名師輔導,就有可能考到60分,足足進步50分!

此時的漢朝農業就是如此。

與同時代的其它國度比起來,農業技術已經領先了一大步,但在張禎眼裡,還是粗放種植。

稍一改進,就得到了巨大的回報。

稻穀最低畝產量,是幽州的一個縣,一百九十五斤。

最高畝產量,是長安藍田縣,達到了三百零六斤!

至於麥子,最低畝產量是荊州某縣,一百八十二斤。

最高畝產量也在長安,但不是藍田縣,而是新豐縣,二百九十一斤。

各縣數據相加平均,稻穀畝產量是二百五十六斤,麥子畝產量是二百二十三斤。

而在去年,關中之外的所有郡縣,稻穀、麥子畝產量都沒有達到一百五十斤,達到一百四已經算是罕見的豐收。

直觀點說,相當於多了一倍的田地,收成翻了一番。

從十斤變二十斤,也許不算什麼,只多了十斤。

但從二十萬斛變四十萬斛,那可就相當驚人了。

以上,還不包括皇莊。

皇莊稻穀種的是徐州三號,肥料也管夠,實驗田級別精心照料,畝產量平均下來是三百四十六斤。

麥子畝產量稍低,是三百一十二斤。

種過大豆的田地,比沒種過的肥沃得多。

種植徐州三號的關中世族、遼東原烏桓三郡,成果也很喜人,畝產量都在三百二十五斤以上。

至此,張禎總算可以確定一件事,徐州三號成了,明年全面推廣。

關中世族種植的四十個麥子樣本,收成大不一樣。

有五個達到了畝產三百斤,二十九個達到了畝產二百五十斤,另外六個在二百五十斤以下。

也就是說,最好的那五個,將是氾先接下來培育的重點。

未達到三百斤的人家,張禎都派了人去,說要補足差額。

但沒一家接受,都說這是常有的事兒,而且麥種也不算很差,與家裡其它的差不多。

有幾家還說,長公主若執意要補差額,就是打他們的臉。

見他們如此,張禎也沒有堅持。

接下來就是核定獎賞。

但凡超過畝產平均量的縣,都賜皇帝手書「勤勉篤行」,靖國長公主手書「農桑為本」,做成匾額懸在縣衙正堂。

前五十名,當年考核本縣所有官吏皆為上等,包括課農司、肥料廠。

前二十名,另賜布匹、糧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