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鈞也認識,是隆慶的經筵講官張四維,他也是東宮屬,官左春芳左諭德,但張居正從未讓他給朱翊鈞帶過課。

張四維是山西人,膚色有點黑,若論容貌,實在沒法與申時行這個江南人士比較,更比不了張居正。

朱翊鈞站在不遠處觀察了一會兒張四維,發現這位張大人不只是臉黑,還「臉黑」,就是看起來不太高興,也不知道誰惹著他了。

朱翊鈞看了一會兒,對他實在提不起太多興趣,於是轉身,又去另一邊,那裡也有他的熟人,是馬自強和呂調陽。

他倆一個在負責重錄《永樂大典》,一個負責修《世宗實錄》,朱翊鈞大致了解了一下,尤其是《世宗實錄》,才修到嘉靖六年,照這個進度,沒有個十年八年,修不完。

朱翊鈞閱讀速度很快,一目十行毫不誇張,但那薄薄的一張紙,他卻看了好久。

呂調陽也不催他,靜靜地立在一旁候著。良久,朱翊鈞才把紙方下,沖他點了點頭:「你繼續吧。」

校錄《永樂大典》的還有一人,朱翊鈞多看了一眼,他與此人並無多少交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殿試,他跟著李春芳去湊熱鬧,聽到此人在一旁與另一位編修討論,說到自己一位好友,評價其中一位貢生的文章是當時歐陽子。

這個人叫諸大綬,嘉靖三十五年,是徐渭的同鄉好友,兩人交情頗深。此人學識淵博,狀貌修偉。隆慶、徐階以及內閣幾位閣臣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朱翊鈞穿過文淵閣,來到門口,又回頭看了一眼,能坐在這裡幹活兒的,不是狀元就是榜眼,最差也得是個庶吉士。二甲十名開外,反倒稀少。

大明的精英全都匯聚於此,他們就像是一個一個零件,組成精密而龐大的機器,維持整個帝國的正常運行。帝國最高行政指令由此發出,通過全國兩千處驛站,全長六十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朱翊鈞從後面的門出去,繞過太湖石堆成的假山,松柏掩映處就是閣臣的直廬。

朱翊鈞沿著迴廊走去,還沒進屋,就聽到裡面傳來談話聲。

「唉!」光是聽個嘆氣的聲音,朱翊鈞就知道,這是李春芳。

一聲嘆息之後,李春芳又用一種近乎哀怨的語氣說道:「以徐公之才能,秉性謙和,尚且因他人彈劾而被迫請辭,像我這樣的人又怎能在這個位置上長久?只怕遲早也要請辭返鄉才是!」

朱翊鈞心說:「你真這麼想嗎?我不信。」

「是!」屋裡又傳來一個清朗的聲音,這個聲音朱

翊鈞再熟悉不過,是他的張先生。

張居正說道:「你若現在離去,倒是能保全以往的美名。」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