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農桑絲絹也稱勸課農桑,朝廷鼓勵百姓在不可為田的土地上,種植桑麻等作物,薄征租賦。」

「這些皆以實物為主。」

「所征本色絲運送南京,供應皇家織造,折色絹匹運送北京,以備俸祿支出及賞賜之用。」這說的是「絲絹」稅的用途。

朱翊鈞又問道:「全國哪些地方出產生絲?」

「主要是浙直、閩粵、四川、山西也產。」

朱翊鈞又問:「那徽州產嗎?」

張居正看著他,沒說話,答案不言而喻。這個問題看似很重要,其實根本就不重要。

其實產不產也無所謂,不產生絲,也不耽誤朝廷徵收生絲稅。

皇室對絲絹的需求量巨大,皇上要做龍袍,後宮這麼多娘娘,要穿漂亮的衣服,什麼大衫、大袍、長襖、短襖……朝中大臣也需要製作官服,皇上還要給大臣和皇親各種賞賜,有時也將絲絹作為俸祿發放。

同時還要和外國人做生意,雖然生絲禁止出海,但生絲所織錦緞是可以高價賣給外國人的嘛。

這是製造局的生意,也就是皇家生意,給皇上的小金庫賺錢,耽誤不得。

光是看看科道官三不五時呈上的奏疏,勸諫聖上暫停製造就知道,皇室和朝廷在這方面花費巨大。

再加上民間所用,四大產地每年所產生絲供不應求,那就向不產生絲的地區徵稅,把糧食換成銀子,再用銀子去買生絲。這一進一出,豆腐也能盤成肉價錢。

朱翊鈞愈發覺得,前些日子張居正同他說的關於「一條鞭法」的改革,無論對朝廷,還是百姓都非常重要。

他也問過馮保對「絲絹」案的看法,馮保對此事的了解比他更清楚,這個案子前後歷經兩朝,整整十年,給出至少五個版本的解決方案,最終也沒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

至於那個帥嘉謨,最終落得個流放三千里的下場。

但馮保覺得,此案件引起了朱翊鈞的關注,說不定最後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不久之後,海瑞果然呈上一封關於「人丁絲絹」案詳細的奏疏,包括帥嘉謨的呈文,他也謄抄了一份,一同呈了上來。

朱翊鈞先看了帥嘉謨的呈文,剛看了個開頭,就斷定:此人絕不是在拜訪舊友的時候,一時興起,查閱稅冊,並且埋頭苦算起來,他應該事先就知道稅冊有蹊蹺,早有謀劃才對。

在查過《大明會典》之後,帥嘉謨又去翻閱《徽州府志》,於是,此案件的源頭可追溯到兩百年前。

案情本就複雜,這一桿子又給支到了兩百年前,看得朱翊鈞不由自主緊蹙眉頭,又咬了咬下唇。

隆慶雖然對這個什麼「人丁絲絹」案不感興趣,但是對親兒子卻是怎麼看也看不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