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馮保向他解釋:「這與人口相關,江南富庶之地有的縣人口能達到二十萬,有的十多萬,少的也有十萬左右。」

「每年六千餘兩白銀,出去老弱婦孺,攤派給幾萬人,確實有點多,但如果是六個縣均攤,則會大大降低稅賦。」

這個道理很簡單,帳朱翊鈞也彙算,他只是對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成本、當地物價水品沒有概念。

朱翊鈞說道:「那朝廷能不能把這項稅銀……免了?」

「當然……可以。」馮保笑了笑,小太子有這個想法,他既驚訝又感到欣慰。

「但,現在不能。」

朱翊鈞歪頭:「怎麼說?」

「任何國家和地區,無論貧富大小,稅收都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制定符合國情和民情的稅制,適當減免,給予鼓勵政策,

但不能取消。」

朱翊鈞很聰明,一點就透:「是,我們還要和韃靼、倭寇、女真、叛軍打仗呢,沒錢怎麼打。再說了,全國有那麼多府、縣,免了這個,不免那個,大家鬧起來,那就亂套了。」

「誒?」他又仰起頭看向馮保,「大伴剛才又說可以,那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呢?」

馮保說道:「殿下,你認為耕地和做生意,哪個更賺錢?」

朱翊鈞想也不想答道:「當然是做生意,月港每年的稅銀都在增加。」

馮保取來一張紙在上面寫道:「咱們把產業結構分為三部分,第一是農業,它是立國之本,和百姓的生存息息相關;第二是手工業,也就是生產各種商品;第三是其他產業,也包括咱們剛才說的做生意。」

朱翊鈞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他這一說就明白了:「大伴的意思是,當我們從手工業和做生意徵收足夠的稅賦,就能減少一些田賦。」

馮保點頭:「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朱翊鈞皺眉:「可我們並不鼓勵百姓去做生意,而是鼓勵他們回到土地上。」

重農抑商是歷朝歷代的國策,明朝也不例外。嘉靖四十四年和隆慶二年的殿試策問,也都有相關討論。

馮保舉起手中的筆:「舉個例子,商業流通就是我把這支筆賣給殿下,殿下付給我相應的銀錢,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創造價值,只是將商品價值從我轉移給了殿下。」

「如果大家只看到真金白銀的利益,都去轉移價值,而不創造價值……」

朱翊鈞搶答道:「那我們就沒有飯吃了。」

「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商業革命,前提一定是農業革命。」

朱翊鈞又問:「什麼是農業革命?」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提高生產力,尋找和培育更優質的農作物,來提高糧食產量,用更少的人,產出更多糧食,釋放勞動力,發展其他產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