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8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既然朱衡有可能是徐階的人,於私,高拱自然不會用他。

朱翊鈞想到嚴嵩也是江西人,但看起來,除了他的親家歐陽德,江右學派竟是無人買他的帳,這樣看來,信仰的力量竟是高於同鄉之誼。

馮保和陳炬陪他翻閱資料,又同他說起一樁早年趣事——嚴世蕃和徐階為了誰來治理水患,在世宗面前爭論不休。朱翊鈞在門外偷看,還被嚴世蕃嚇哭了。

嚴世蕃支持朱衡,徐階支持潘季馴。

後來又有科道官彈劾朱衡,徐階一反常態,站出來力挺朱衡。

那時朱翊鈞年紀太小,只有一兩歲,對這件事沒什麼印象,再聽卻好似醍醐灌頂一般。

徐階應該是知道嚴嵩父子要籠絡朱衡這個老鄉,便故意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反對朱衡。他很清楚,朱衡性情剛直,清廉自持,就算有提攜之恩,也不會黨附嚴嵩。

等世宗和朝廷真正任用朱衡,再有人彈劾,他卻不答應了。

想到這裡,朱翊鈞不得不再次感嘆徐階的高明,至少在他見過的內閣輔臣之中,有一個算一個,在政治鬥爭這方面,都不是徐階的對手。

如此看來,他的致仕並非什麼被言官彈劾,不得已而為之,純粹是徐閣老自己不想玩了。

無論如何,朱翊鈞有些慶幸,徐階走了。若是像嚴嵩那樣,在首輔的位置上再呆個二十年,大明大抵會倒退一百年。

朱翊鈞受馮保和張居正的思想影響,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在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的時候,總有人想著恢復舊制就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向前看,尋求新的解決方式。

很快,潘季馴回來了。官復原職之後,接連向朝廷呈上:《議築長堤疏》和《正漕復通疏》兩道奏疏。

在《議築長堤疏》他提道:「欲圖久遠之計,必須築近堤以束河流,築遙堤以防潰決。」

看到這句,朱翊鈞就對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有了強烈預感,其實不止高拱,在朱衡與這個潘季馴之間,他的張先生應該也是更加偏向後者。

在潘季馴回來之前,朝廷對於治理黃河的主流意見是「留決口使兩河並行」。

朱翊鈞只見過流經紫禁城內外的筒子河,沒見過黃河是什麼樣子,更沒見過你黃河決堤,自然也不理解留決口使兩河並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還得由張居正來向他解釋。

要弄清楚治河之道,首先就要明白,黃河為什麼成為幾千年來,華夏民族最大的憂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