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自西向東奔流不息,從黃土高原奔騰而下,捲走大量泥沙,流經中下游地區,河道開闊,地勢平緩,泥沙大量淤積,水位不斷升高,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為了防止水害,人們在兩岸築起河堤,經年累月,不斷增高,這條渾濁的大河就變成了一條懸河。
中下游地區正是中原腹地,有著大量農田、城鎮和村莊,人口密集。一旦發生水患,衝破河堤,湧入村莊,淹沒田地,摧毀城鎮,百姓死傷無數。而緊隨洪災而來的,還有疫病和饑荒。
治理黃河就成為了歷朝歷代,諸位君主的必修課。
而明朝以來,黃河再次發生重要改道,奪淮入海,下游更是洪災不斷。為了不影響漕運,朝廷治理水患都以疏浚運河為主,治標不治本,導致黃淮和淮海流域更是水患頻發。
而朱衡和朝中有過治水經驗的大臣主張的辦法是「留決口使兩河並行」,簡而言之,就是分流,開鑿減河,分泄黃河水量,以減輕負擔,保護沿途以下不再決堤。
從明治朝至今,都是治理黃河水患的主要方法。
這次不用張居正深入解釋,朱翊鈞也明白了,為什麼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
黃河總是在中下游形成水患的根本原因是泥沙淤積,水位不斷升高。通過減河分流,只分走了水量,而沒有分走泥沙,來年到了汛期,一場暴雨下來,該漲的水一樣要漲,該決的堤也一樣要決。
在潘季馴上的第二道奏疏《正漕復通疏》中,他堅決反對「留決口使兩河並行」,而提出一項新的治理黃河的方略——「束水攻沙」。
朱翊鈞不需要別人替他答疑解惑,他看完潘季馴的奏疏就明白了「束水攻沙」的作用和原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
潘季馴通過長期監測黃河的水量、水位,得出結論,以斗計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載八斗之沙,若非水勢極其迅猛,必然會導致河道淤滯。
因此「留決口使兩河並行」是決計行不通的,分流勢必導致水勢減緩,水勢減緩則泥沙淤積,河道就會越來越高,決堤的風險也越來越高。
非但不能分流,還要修築堤壩,縮窄河道,讓黃河水勢更加迅猛,帶走泥沙,加深河道,水便不會溢於兩旁,則進一步帶走河堤泥沙,減緩下遊河堤的壓力。
為了讓「束水攻沙」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在奏疏中,潘季馴還著重強調了堤防的作用:防敵最重要的是邊防,防河最重要的則是堤防。築造堅不可摧的邊防,敵人才無法攻入,同樣的道理,築好堅固的河堤,洪水才不會外溢。
「必真土而勿雜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費,逐一錐探土堤。」
光這一句,朱翊鈞就聽到了白花花的銀子傾瀉而出的聲音,比洪水都迅猛。
但想要長治久安,這錢必須得花。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