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0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然而,北元殘餘勢力不斷試圖南下,迫使朝廷將大量軍力囤駐於北邊重鎮。但北方地區,尤其是邊鎮人煙稀少,經濟落後,軍需糧草需求量巨大,但供給嚴重不足。

於是,太祖高皇帝便制定了開糧納中的辦法,即開中法。簡單說來,就是朝廷招募商戶,根據需求將糧草物資運往邊鎮,換取鹽引,再通過鹽引到指定鹽池等待支鹽,再把鹽送到指定地區售賣。

這樣一來,軍需得到供給,商戶賺取銀兩,食鹽也不再被官府壟斷,百姓有更多選擇,三贏的局面。

隨著開中法的發展,商人為了利益最大化,開始從內地僱傭勞動力,到邊鎮開墾荒地,用種出的糧食運到軍隊直接換取鹽引,節省了運輸時間和成本,這叫商屯。

隨著商屯的出現,邊鎮地區的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吸引更多內地人口前往定居。不僅如此,為了抵禦外敵入侵,商戶和百姓還會自發修築各種防禦攻勢,進一步讓邊境向長城以外的北邊擴大,軍民一體,大大提升了北部邊防的防禦能力。

為了保證這一政策得以實施,太祖高皇帝還專門制定了相關法律:「凡監臨官吏詭名及權勢之人中納錢糧、請買鹽引勘合侵奪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鹽貨入官。功臣家中到鹽引,盡行沒官。」

然而,就跟田賦稅制一樣,再完善的制度隨著時代變遷,朝廷腐敗,都會弊病叢生,開中法也逐漸敗壞殆盡。

天順至成化年間,宗室﹑官宦見有利可圖,便大肆向皇帝索要鹽引作為賞賜,再轉手賣給鹽商。

看到這裡,朱翊鈞腦子裡浮現出曾經馮保跟他提過的一個詞——通貨膨脹。

但這與通貨膨脹不同,鹽引泛濫導致的後果是,鹽商空有鹽引,卻無鹽可提,排隊要排到幾十年後。

這不僅打擊了鹽商向邊關輸送糧草的熱情,更是讓國庫鹽引收入大大降低。從洪武、永樂時期的五六百萬兩,到弘治時期減少到不足百萬兩。

本來良性循環的開中法,現在變得舉步維艱,邊關糧價飛漲,私鹽泛濫。

到了弘治年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孝宗接受了戶部尚書葉淇的辦法——納銀領取鹽引,簡單說來就是鹽商不用再運糧到邊關,只要向戶部繳納銀兩,就可獲取鹽引。

看到這裡,朱翊鈞震驚不已,身為戶部尚書為什麼會提出如此離譜的解決方案,而被稱作一代明君的孝宗竟然同意了。

葉淇的方案短時間內確實效果顯著,實行之初國庫就增加了兩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然而,連朱翊鈞這個十歲出頭的孩童也知道,歷朝歷代,都是由朝廷壟斷官鹽。若只是想要增加國庫收入,太祖高皇帝為何要多此一舉,發放鹽引?

鹽引本就始於宋代,而宋代之所以沒能興盛此法,也正是舍不下這筆可觀的國庫收入。

而太祖高皇帝設立開中法的目的,正是要拿出這一部分國庫收益,讓利給鹽商,以保證邊防軍需供給,從而帶動邊關經濟。

太祖高皇帝費盡心思制定出完善的政策,經過天順、成化和弘治祖孫三人的操作,徹底宣告失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