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69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然而,今年秋闈開始之前,朱翊鈞特意統計過。參加秋闈的宗室寥寥無幾,除了李承恩,更無一人考中。

表哥簡直就是個天底下的宗室皇親做了個表率,朱翊鈞欣慰至於,還很期待明年的春闈。

這一日,朱翊鈞收到來自廣西的奏疏,廣西總兵官俞大猷,稱病請求告老還鄉。朱翊鈞掐指一算,他這位師兄今年七十七了。老當益壯,堅持到現在才告老還鄉,還是因為身體原因。

朱翊鈞不敢耽擱,先下了道諭旨,升廣西總兵官俞大猷為左都督,又蔭他的兒子俞咨皋為指揮僉事,再批准他告老還鄉。

還覺得不夠,又賜飛魚服【1】,賜銀幣。

朱翊鈞想了想還覺得不夠,在宮裡翻出一大堆珍貴藥材,一併送過去。

他如此心虛不寧,是預感到了俞大猷大限將至。對方遠在千里之外的廣西,朱翊鈞不能像看望譚綸一樣去見他最後一面,只能用這種方式讓他知道,天子記掛著他,並感念他忠勇為國,老而彌篤,蕩平倭寇,鎮守兩廣,所到之處屢有大功。

果不其然,數月之後,傳來俞大猷去世的消息。朱翊鈞賜諡號武襄,輟朝一日。

在他小的時候,馮保把東南抗倭之戰當睡前故事講給他聽,胡宗憲、徐渭、俞大猷、戚繼光、譚綸、劉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故事裡的英雄,他都已經見過。

如今,他長大了,這些人也老了,譚綸、俞大猷去世,胡宗憲、劉顯也已經六十多。終有一日,他們每個人都會離開朝堂,甚至離開人世。

但大明不會忘記,他們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抗倭戰役中所做出的貢獻,正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才有今日東南地區的富庶和安寧。

次年春闈,李承恩果真沒讓他失望,高中進士。朱翊鈞看過他的策論,和那些從小寒窗苦讀幾十年的士人沒法比,但也寫得不差,觀點朱翊鈞很欣賞。

令朱翊鈞驚喜的是張懋修的文章,上次落榜,蟄伏三年,字跡工整漂亮,文章也寫得穩重多了。朱翊鈞聽讀卷官讀了一遍,覺得不過癮,又拿過來自己讀了幾遍。

讀完之後,意猶未盡,欽點為狀元。

大臣們眼觀鼻,鼻觀心,三年

前張嗣修榜眼及第,兩年前張若蘭立為皇后,現在張懋修又欽點為狀元。

什麼好事兒都落在他們張家頭上,者不合適吧。

朱翊鈞絲毫沒覺得哪裡不合適,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眼前這二十四份策問卷中,他哪怕不看名字,只讀文章,也覺得張懋修寫得最好,欽點他為狀元,有什麼問題?

張敬修的文章,他就覺得沒有那麼好,就事論事,給他調到了二甲二十名開外。

除了李承恩和張家兄弟,朱翊鈞還關注到一個人,無錫籍考生顧憲成。

當初在華亭,朱翊鈞曾與他同桌共飲,聽過他許多觀點。其中有一條,朱翊鈞覺得很有意思——他認為朱熹是繼孔子之後集儒學大成之聖人,抨擊王門心學宣揚種種虛、空、玄的主張是佛學禪宗,他自己則提倡「躬行」和「重修」。

朱翊鈞並不關心他主張「實學」還是「虛學」,但朝廷中,王門傳人太多,需要他這樣的反對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