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州歌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6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但是,」他停頓稍許,緩緩勾唇道:「據本侯所知,江南路衙門乃是九路衙門裡度支最為富足的一個,每年除去上繳朝廷的稅銀,仍有盈餘,年年累積下來,也該是一筆不少的錢。這筆錢一點一滴皆出自你們治下的百姓身上,朝廷籌撥賑災銀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安置救濟災民的費用就由這筆錢頂上,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再據你們上報朝廷的奏表,江南四州的官倉與義倉合計起來,存糧足夠支撐整個江南近二十天的賑濟。加上度支盈餘,少說撐一個月沒有問題,何以如此著急向朝廷索要賑災銀?」

孫妙年咂巴下嘴,坐回去,看向斜下方,不與前者對視。

「總督衙門是還有些錢,但數額並沒有侯爺所想的那麼多。朝廷稅賦連年攀高,能留存衙門裡的也就幾萬兩,不超過一隻手的數。而救災賑災中調動指派牽涉甚廣,除了各處衙門,還有本地的世家大族與平頭百姓,但不論地位高低,都不能白拿人的物資,讓人白白賣命。把話說敞亮了,就是樣樣都要錢,消耗還不小。」齊宗源吹了吹茶湯,飲下一口茶,才繼續道:「況且我江南商業發達,糧食生產就落於下處,有再多的錢,也只能到別的路州去買糧。這個時候,不好買啊。」

他抬眼視向堂中,「大當家做慣了生意,又負責運糧,最清楚這些,與侯爺和各位欽使說說罷。」

「回大人的話。」柳飛雁應聲站起來,面向欽差使團這一邊,沉聲道:「賑災所用主要是稻米。若是平常,米價大約是一兩銀子兩石白米、四石稻穀,豐年略低,歉年略高,猶以五六月青黃不接之時最貴,但貴也就貴個幾十上百文。然而此次洪災之後,不止江南路內,周邊漢中、江北、廣泉各路亦是物價飛漲,米價已升至一兩銀子五斗白米、八斗稻穀,其餘大小麥粟高粱豆類等等也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未來時日內是漲是跌還難以預料。且暴雨不停,洪水不退,漕運航線也遭到了巨大的影響,有些便利的碼頭段時間內無法重新啟用,轉運的成本跟著就高了起來。」

「這麼貴?」賀今行不禁驚訝地問出聲,「各地官府就任由米價飛漲?」

「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糧價不漲,哪個肯賣?若讓他們囤著,私底下偷偷地買賣,價格就會更加離奇。」柳飛雁面上閃過一絲苦笑,嘆道:「以從漢中路稷州買糧再運回臨州為例,哪怕不算我柳氏商行的人力與船隻耗費,一石稻穀的成本也要一兩五至一兩八,而白米存儲裝運比稻穀要精細得多,一石至少要三兩銀子。」

「不過若是一次買賣千石以上,價格應當可以壓低兩個點。」

少年擰著長眉,接著問:「運輸需要多少時間?」

柳飛雁答道:「來回裝卸至少需要四天時間,若是途中遇上暴雨洪漲,還會延期。」

他快速地心算了一遍,「按現在的市價,再以大宣律所規定的最低標準一人一天四兩米計,江南一天的賑濟就要一萬六到一萬八千石糧食,折中下來,耗費大約四萬兩銀子。而運一次糧,至少要夠用八天……不,以防萬一,最好一趟至少買十天的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