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擾大家了。」告退離開。

李治在殿內又琢磨了許久,慢慢理清思緒。

武媚娘的三個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試類別,可定為「詩文」。

這原本就是唐高宗時期,在科舉之中增設的類別,最開始是雜文,唐玄宗時期,名稱改為詩文。

正是這項改革,使得高宗以後,唐朝讀書人對詩詞的興趣大增。

初唐四傑,便都是在這項改革之後,湧現而出。

話雖如此,武媚娘的提議雖好,阻力卻會很大。

通過一項都難,要想三項全部通過,必須採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張紙,將自己的計劃在紙上不斷推敲演變。

過了許久後,總算有一個模糊計劃。

只是要想完善這計劃,還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對這時的科舉太不熟悉,無法完全認清其弊端,若能找個參加過科舉的人問一下,那便最好。」

細細一想,身邊大臣之中,科舉入仕的竟沒有幾個,就連劉仁軌,也是靠別人舉薦。

忽然間,他心中一動,朝王伏勝吩咐道:「傳狄仁傑覲見。」

狄仁傑自進入大理寺以來,過的並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長官,一共兩位。另有一位頂頭長官,官職是寺卿。

大理寺卿名叫辛茂將,是關隴集團重要成員。

他為人嚴肅刻板,任何事都喜歡按照規矩條陳來辦。

狄仁傑這種跳出規矩之外的人,他本就不喜,再加上兩人身份上的對立,刁難自然少不了。

大理寺其他官員,對狄仁傑也很不服氣。

不說另一名少卿,就是幾名寺正、寺丞,年紀都比狄仁傑大,經驗也比他豐富。

狄仁傑並非積功遷調,有不少謠言都在說,他是討好皇后,才坐上此位,更是讓許多人暗生鄙夷。

若是別的年輕人,被如此針對,早就怒髮衝冠,與同僚起了衝突。

狄仁傑卻不同。

他年紀雖輕,心胸卻很寬闊,泰然自若,平日有人對他不客氣,也一笑置之。

眾人只覺拳頭打在棉花上,對他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慢慢也有人發現,他頭腦敏銳,處事迅捷,確有過人之處。

半月下來,大理寺官員們,雖大部分依然對他沒有好臉色,卻也有少數幾人,認可他這個上官。

王伏勝派人來宣旨時,狄仁傑正在跟一名寺丞,討論一樁舊案。

得到旨意後,狄仁傑匆忙入宮,來到甘露殿,拜見李治。

李治並未急著說正事,先向他問起在大理寺的情況,任職是否順遂,是否有人為難他。

狄仁傑道:「回陛下,大理寺同僚對臣非常關照。」

李治知道大理寺是世家派系的地盤,狄仁傑不可能受到關照。

他如此說,顯見年紀輕輕,已深諳處世之道,也不必自己多操心了。

李治笑道:「朕讓你過來,是有件事想問問你。」

狄仁傑道:「陛下請吩咐。」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狄卿,你曾參加過科舉,是嗎?」

狄仁傑道:「回陛下,臣在永徽三年參加科舉,考的明經科,僥倖掛榜。」

李治道:「你和朕說說,那次科舉是否公平,是否有人作弊,主考官是否收受賄賂,又或者是否特意關照過某人?」

狄仁傑心中一驚,此等大事,他可不敢隨意開口。

王伏勝細聲道:「狄少卿,陛下將你調到長安,就是希望你為君分憂,你若愛惜官位,不願得罪人,豈不是辜負陛下一番期望?」

狄仁傑心中一凜,昂然道:「陛下,臣並非怕得罪人,而是茲事體大,不敢妄言。」

李治緩緩道:「伏勝,給狄卿找一張椅子過來,讓狄卿坐下來,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說。」

王伏勝領了諾,命人搬來椅子,讓狄仁傑坐了。

李治則繼續埋頭處理公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