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1章 皇帝親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11章 皇帝親審

長孫詮推開殿門,進入甘露殿。

殿內只有李治一人,他坐在龍案後,龍案前一丈處,擺了一張椅子。

長孫詮微微有些異。

他去洛陽取長孫羊貪污的公款時,被狄仁傑當場抓獲。

狄仁傑把他押回長安後,卻並未帶去大理獄,而是直接帶進了宮中。

他本以為天子讓他入宮,是要嚴厲斥責一番,再判一個死罪。

卻未想到,是這樣一個場景。

「罪臣長孫詮,拜見陛下。」他跪地叩首。

李治抬頭道:「起來吧,坐下說話。」

長孫詮道:「罪臣罪無可恕,只求速死,請陛下下旨處死罪臣,只是此事乃我一人所為,與公主無干。」

李治沉聲道:「朕讓你坐下。」

長孫詮微微一愣,終於站起身,走到椅子上坐下。

李治緩緩道:「朕有件事想問你。」

長孫詮低聲道:「陛下請問。」

李治道:「你去過河北道吧?」

長孫詮微微一愣,點頭道:「是的,罪臣去過。」

李治道:「能跟朕說一下河北的情況嗎?」

初唐時期,河北是大唐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也是大唐經濟最好的地方。

這個時期,江南雖然也在迅速發展,人口卻還沒有大規模南遷,發展不如河北。

唐朝的賦稅是根據戶來計算,哪裡人多,哪裡賦稅就多。

所以河北地區的賦稅收的最多。

然而李治還是不明白,為何一次徵稅,就能讓河北百姓流離失所。

難道河北百姓的生活狀況,真的如此糟糕?

他無法親去河北,所以需要找一個肯說實話的人詢問,這個人便是長孫詮。

長孫詮沉默了一會,道:「陛下真的想知道?」

李治道:「講!」

長孫詮凝視著他,道:「陛下,臣確實知道河北民生情況,只是臣直言的話,恐對先帝不敬。」

李治擺手道:「無妨,只要你這些話是真話,相信先帝不會怪罪。』

長孫詮吸了口氣,道:「依臣在河北所知所見,河北民生,是在貞觀十九年,開始惡化。」

李治喃喃道:「貞觀十九年,是先帝親征高句麗的那一年?」

長孫詮道:「正是,先帝親征,大半個朝廷都跟隨先帝一起,於二月來到幽州,至九月方才班師回朝。」

李治終於明白了。

李世民這一次親征,持續了大半年,而且相當於將大半個朝廷,都帶到河北。

河北百姓不僅要供應前線大軍,還要供應滿朝文武的吃穿用度。

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這一戰還未滅掉高句麗。

這一年過後,朝廷便時常與高句麗發生戰事。

河北百姓一直無法恢復元氣,多年儲蓄積累,只怕都已消耗一空。

李世民晚年,好幾次免除地方賦稅,然而針對的都是關中地區,並未惠及河北。

等到李治登基後,河北好不容易能休養生息幾年,又因救援新羅,民生再次遭到破壞。

李治道:「依你之見。要改善河北民生,第一要務是什麼,降低賦稅嗎?」

長孫詮了,道:「陛下真打算改善河北民生?」

李治沉聲道:「自然。」

長孫詮點點頭,道:「依臣之見,河北百姓最大的困難,並非賦稅,而是役。」

李治皺眉道:「役?」

「是的,河北人口雖多,折衝府卻極少,百姓役非常之重。」

大唐施行的是租庸調製,租便是田租,調是絹布,庸則是力役,也就是役。

一年每人都必須服役二十天,這是正役,當然,也可以花錢免役,這是富人們幹的事。

然而除了正役,還有雜役和色役。

尤其是雜役,都是臨時徵調,需要派遣修築城牆、疏通河渠、修固堤壩、為軍運糧。

河北道因為長期與高句麗打仗,雜役最重,有的百姓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服役,苦不堪言。

唐朝府兵制有個特點,只要士兵承擔兵役,就可減免家中之人役。

正因如此,大唐子民對從軍並不抗拒,甚至爭相入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