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1章 皇帝親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府兵挑選也非常嚴格,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

不少家庭,為減輕家庭負擔,會特意養出一個健壯的兒子,讓他去當府兵服役。

如此一來,一人服役,全家輕鬆。

河北卻是一個特別的地方。

因當年竇建德、劉黑堅決反抗大唐,導致唐軍很多將土,埋骨河北。

唐朝廟堂,對河北非常忌憚。

河北人口有一百多萬戶,是關中地區的兩倍以上。

然而關中地區的折衝府數量,卻有三百座,河北折衝府只有五十多座。

很明顯,大唐朝廷不信任河北百姓,擔心他們從軍人數太多,再次叛亂。

河北百姓大多無法從軍,成年男子就必須服役、雜役,是唐朝役大軍中的主力。

再加上李世民那次親征,河北數十萬百姓被徵調為雜役。

役是義務,與當兵不同,沒有任何回報。

所以河北百姓有良田,卻沒有時間耕種,有人口,經濟卻難以騰飛,還要承擔極重的賦稅。

河北、河東、山東、關中等地區的役工作,往往也要河北百姓們來承擔。

河北百姓們雖能吃飽飯,但日子過得確實不太好。

李治聽完後,沉默良久,問道:「河北民生如此艱難,為何沒有人上奏?」

長孫詮沉默不語。

李治道:「你不願告訴朕?」

長孫詮低下頭,嘆道:「原因就出在我堂兄,長孫無忌身上。」

李治點點頭,他其實已經猜到。

長孫無忌是太宗時期大臣,親身參與隋末大戰,對河北百姓有很強的戒心。

長孫詮道:「臣週遊河北時,曾碰到一個河北人士,那人學問非凡,見識高超,與臣飲酒暢談,很多觀點,至今讓臣大受震撼。」

李治奇道:「他說什麼了?」

長孫詮道:「他說天下大勢,時刻在變,人的變化,往往跟不上世事變化,

國家要想保持強盛,治國之臣,也須變化。」

李治笑道:「這人口氣倒很大。」

長孫詮道:「他說大堂兄本是治世之能臣,然而年紀大了後,跟不上世事變化,依然將先帝時期的政策,視為金科玉律,不肯變通。」

這正是年老之人的特點,他們信奉自己年輕時的一套。

長孫無忌便極為推崇貞觀之治,推崇李世民,絕不願輕易更改太宗時期的政策。

長孫無忌把持朝政五年之久,在他的長期壓制下,河北官員自然不敢提此事李治道:「駙馬,你說的那人,叫什麼名字?」

長孫詮低聲道:「他姓竇。」

李治道:「就是他把你拉入燕山會的吧?」

長孫詮道:「是的。」

自去年四月,他為了替朝廷分憂,與新城公主商議後,主動提議,讓朝廷從公主府的封民身上抽稅。

然而今年年初,封地的幾位老里正來到長安,告訴長孫詮,朝廷抽稅數額,

是長孫詮告訴他們的兩倍。

很多封民不堪重負,民怨極重,不願再做公主府的封民,成為流民。

長孫詮並未將此事告訴新城公主,獨自前往河北,見到不少封地子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他大受打擊。

長孫詮在河北遊歷一個多月,才終於理解河北民生多麼艱難。

也明白為何一次額外徵稅,就讓他們無法承受。

長孫詮想要改善這種情況。

然而越是深入了解,越清楚憑自己的能力,無法改變,

便在那時,他遇到了竇姓男子。

對方告訴他,大唐朝廷永遠不會善待河北百姓,所以他才成立燕山會,只為幫助河北窮苦百姓。

「陛下,罪臣只是想向河北百姓贖罪,並無謀逆之心,請陛下明鑑。」長孫詮道。

李治道:「你沒有,燕山會卻有。」

長孫詮愣道:「他們只是想拿回長孫羊貪污的款項,還給河北百姓,並不打算謀逆。」

李治凝聲道:「那你可知道,他們派人聯繫過營州都督程名振,想煽動他自立?」

長孫詮勃然變色,證了半響,低下頭,不再為自己辯解。

李治凜然道:「長孫詮聽旨。」

長孫詮跪在地上,叩首道:「罪臣在。」

李治道:「你雖犯下大錯,但朕念你初衷是為報國,又能體恤百姓,朕免除你死罪,將你貶去河北道,當一個下州縣尉,你可有怨言!」

長孫詮愜了證,重重一頓首,道:「臣叩謝陛下恩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