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5章 當官不能沒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待孫思邈落座後,李治朝孫思邈道:「朕已想好了,六月便離京巡狩,所以想與孫公討論一下,到時去哪些地方為好。」

王伏勝聽了此話,急忙將宮中之人屏退。

雖然這些人都是皇帝身邊心腹,但出巡事大,關乎皇帝安危,絕不能有任何泄露。

他屏退其他人後,自己也出了寢殿,守在門外。

孫思邈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微笑道:「陛下只要離京,換一種生活方式,轉換心情,再用藥膳進補,便能達到治療效果,不必特意去什麼地方。」

李治欣然道:「如此說來,朕想去哪裡都可以了。」

孫思笑道:「正是如此。」

其實在李治內心深處,也想親眼瞧一瞧大唐的秀麗山河,借著這次治療之名,正好可以完成心愿。

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河北,那裡是他重點施政的地方,自己改革的政策是否落實到地方,他很想親眼瞧一瞧。

接下來是江南,他本就是南人,也想瞧一瞧在這個時期,故鄉是什麼樣子。

想到即將出行,一直沉甸甸壓在心頭的諸多瑣事,突然間不翼而飛,讓他感受到渾身輕快。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隨行之人。

皇帝出巡,不可能只帶上兩三個人,簡簡單單就微服私訪。

李世民之前因遼東之戰,離開長安時,便將大半個朝廷都帶在身邊。

唐高宗之前也有出巡,去的地方雖不遠,但也帶上了大量官員。

這是無法避免的,皇帝若太過游離於政權之外,權威就會下降,最終有被架空的可能。

不過人也不能帶的太多,否則就變得和楊廣一樣,給地方造成巨大的負擔。

故而出巡時的隨行人選,需得仔細斟酌。

薛仁貴是必須帶著的,李治讓他留在長安,組建羽林衛,就是想讓他隨駕保護。

李、尉遲恭和程知節則不能帶,一來他們年紀太大,隨駕奔波的話,容易得病。

二來,有這三位老臣坐鎮長安,便相當於長安城的三根支柱,不會生亂,李治在外也能放心。

當李治琢磨著出宮人選時,長安城內的大臣們,也都在考慮著同樣的事。

皇帝有皇帝的考量,大臣們有大臣們的想法。

他們的想法非常一致,都希望能夠伴駕同行,也都在為此事暗暗籌謀。

李義府便是其中最積極的一人。

這日下衙後,他在書房裡來回了一陣步,推開門,朝門外家僕道:「去一趟張府,把張舍人請過來一趟。」

半個時辰後,張柬之來到李府。

李義府命人奉了茶,茶畢,張柬之問起李義府請自己過來的目的。

李義府放下茶杯,道:「柬之,兩年前,陛下因頭疾之故,定下離京巡狩之事,眼瞧著時間快到了,你我也該謀劃一二了。」

張柬之道:「您說的謀劃是—」」

李義府掃了他一眼,道:「自然是想辦法隨駕出行。」

張柬之陷入了沉默。

李義府緩緩道:「我是宰相,需要總理中樞,隨陛下離京的希望不大,但你不同,中書省六個舍人,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由你跟在陛下身邊,負責將陛下的旨意傳達中書,再合適不過。」

張柬之低聲道:「李公,在下以為,無論跟隨在陛下身邊,還是留在中書省,皆是為國效力,何必去浪費精力,謀劃此事呢?」

李義府搖了搖頭,道:「不對,這不一樣。」

張柬之愣道:「何處不一樣?」

李義府端起茶杯,緩緩道:「柬之,你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官,都喜歡留在長安嗎?」

張柬之想了想,道:「因為長安廟堂是天下中心,所有政策,皆出自長安,

要想有所作為,待在長安便是最好的選擇!」

李義府道:「你錯了,官員們都喜歡待在長安,只有一個原因,因為長安距離聖人最近。」

張柬之證了愜,沒有做聲。

李義府接著道:「一個官員,無論他有多麼強的能力,為國家出了多少力,

為百姓做了多少事,只要聖人看不見,就等於沒做。」

張柬之皺了皺眉,道:「不是還有考評嗎?」

李義府看了他一眼,道:「考評其實並沒有太大作用。陛下也是人,也有親疏之念,常在他身邊的人,他就會親近重用。」

「那些陛下沒見過的人,縱然能力強,考評好,又有什麼用?陛下內心深處,並不會輕易信任他們。只需有人在陛下面前說他們兩句壞話,陛下印象就會變差。他們做的事,就都白做了。」

張柬之道:「只要能為民做些實事,下官就心滿意足,並不會覺得白做。」

李義府搖了搖頭,道:「你這樣想,就更錯了。」

張柬之不解道:「為何?」

李義府凝視著他,道:「柬之,當官不能沒有權,否則你的那些志向抱負,

就永遠沒有施展的地方。」

「我知道你精明強幹,志向高遠,可你若永遠只是一個中書舍人,那就會和劉仁軌一樣,蹉跎歲月,虛度光陰。」

「那劉仁軌是運道好,剛好撞到陛下需要用人,才得到施展機會,你難道也想像他一樣,將命運交給上天決定嗎?」

張柬之心中一震,靜靜凝思良久後,朝李義府拱手道:「多謝李公指點,柬之明白了。」

李義府點點頭,道:「這就對了,朝堂絕非善地,你不爭,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

張柬之道:「是。

3

李義府站起身,緩緩走了幾步,道:「最近鴻臚寺出了一件事,六詔國中的北詔與南詔,起了衝突,只怕不久兩家就要打起來。」

張柬之問道:「因何起衝突?」

李義府道:「原本六詔之首,都是北邊的浪穹詔,也就是北詔。後來攻打吐蕃時,南詔立下大功,便與北詔爭奪詔首,鬧到了交州都督府。」

「交州都督上奏,認為南詔在吐蕃之戰中功勞更大,提議將南詔國主細奴邏普升為交州副都督,如此一來,北詔自不敢與南詔相爭。」

張柬之道:「這個提議很好啊,陛下沒有採納嗎?」

李義府嘆道:「不知陛下作何考慮,沒有同意此事。於是南詔和北詔之間的爭執,便沒能平息。這次兩詔來朝,相互間便多次在鴻臚寺起衝突。」

張柬之道:「陛下知道此事嗎?」

李義府道:「暫時壓住了,還未稟告陛下,不過兩國使節都沒走,鬧著要見陛下,遲早還是要上報。」

張柬之若有所思道:「您是想讓我去處置此事?」

李義府微笑道:「不錯,眼下這個時節,只要你能做出一兩件事來,讓陛下印象深刻,陛下出巡時,便會優先考慮你。」

張柬之思索片刻,心中已有了計較,拱手道:「柬之多謝李公栽培。」

次日一大清早,李義府將鴻臚寺卿戴至德喊了過去。

兩人一番商議後,戴至德同意讓張柬之調解兩詔矛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