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隨行嬪妃 皇后來定!
李義府、蕭嗣業、郝處俊三人一起來到甘露殿,通傳之後,皇帝卻不在殿內三人只好在偏殿等候,等了大半個時辰,終於有內侍過來,說皇帝傳三人覲見。
來到正殿,三人敘禮畢,面奏此事。
李治聽了後,看了郝處俊一眼,說道:「郝卿是兵部副官,這種小事,就讓張舍人去辦吧。」
此話一出,郝處俊一顆心直往下沉,
皇帝雖說的委婉,其實就是更相信張柬之的能力。
三人告退後,李義府朝蕭嗣業一拱手,志得意滿的離開了。
郝處俊跟隨蕭嗣業一起回到兵部。
蕭嗣業見郝處俊垂頭喪氣,心中也很不是滋味,給他倒了杯茶,感嘆道:「郝兄,這事是我慮事不周,反而害了你。」
郝處俊搖頭道:「尚書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下官不明白,陛下為何如此信任張柬之。」
蕭嗣業也不明白。
皇帝召張柬之入京後,明明並沒有什麼特別優待,然而卻對他有一種奇異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究竟源自何處,他實在琢磨不透,心中也再次湧出一股聖人難測的感覺。
郝處俊沉聲道:「蕭尚書,您說張柬之能辦成此事嗎?」
蕭嗣業微微一驚,看向郝處俊,他這位副官,似乎還不肯放棄。
其實郝處俊一開始對此事並沒有那麼熱衷,因為他對蕭嗣業還存著幾分戒備,擔心他另有用意。
然而皇帝當著他面,選擇了張柬之,這讓他很受打擊。
他不明白張柬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得皇帝如此信賴。
郝處俊抬頭望著蕭嗣業,道:「蕭尚書,我想去瞧瞧張柬之如何調解此事,
他若辦成,我無話可說。他若辦不成,畢竟還有機會,您說呢?」
蕭嗣業微笑道:「我瞧他年紀輕輕,辦不好此事!」
只可惜事與願違,兩日之後,鴻臚寺便傳來消息。
張柬之不僅調解了兩詔紛爭,兩詔還都答應每年向大唐供奉鹽、鐵、毛織品等物,當做稅收。
在這之前,六詔國並不向大唐納稅。
李治雖改革了羈政策,向部分羈摩州縣徵稅,那也只限於改革之後,被重新劃入大唐的叛亂之地,
像六詔、吐谷渾、東女之地,改革之前便臣服大唐,還積極響應唐朝征討吐蕃。
李治也找不到理由對他們突然徵稅。
張柬之憑著一張嘴,不僅調解兩詔紛爭,還能勸說兩詔之地,向大唐納稅,
頓時引起朝野轟動。
大臣們對這個被皇帝直調入京的中書舍人,也再次有了新的看法。
李治聽說此事後,也覺好奇,召張柬之來甘露殿,向他詢問此事。
張柬之拱手道:「回陛下,臣能夠說服他們納稅,憑的是我大唐將士的勇猛,以及陛下的仁政,臣不敢居功。」
李治笑道:「張卿不必過謙,你到底怎麼做到的,和朕說說。」
張柬之道:「邊夷之民,不可以中華之禮儀待之,鴻臚寺官員與他們客客氣氣講道理,這是講不通的。」
「他們反會覺得,大唐如此強大,卻對他們這般客氣,肯定有求於他們,只會貪得無厭,索要好處。」
李治目光閃動:「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與他們打交道呢?」
張柬之道:「臣以為只需握好兩樣東西,便可讓他們順服。其一是我大唐銳土,只要他們不聽話,就以武力教訓,他們不識聖人之道,卻識得我大唐鐵騎。」
李治暗暗一笑。
張柬之應該算大唐廟堂內的鷹派了,主張對外族強硬。
李治道:「另一樣東西又是什麼?」
張柬之道:「若一味攻打,也會激起他們反抗,造成邊境混亂,對我們也沒好處。要讓他們老實安分,還需商貿以輔!」
李治心中一動:「接著說。」
張柬之道:「六詔戰亂不斷,也是被生計所迫,他們是由葉榆澤(洱海)孕育出的族群,都想占據更肥美的土地,養活子民。」
「他們也想發展繁榮,故而採取戰爭的方式。只要我們給他們提供另一種繁榮的方式,他們自不會再打仗了。」
李治道:「根據嶺南地區的奏報,六詔地勢崎嶇,瘴氣瀰漫,商人們不願前往那裡,發展貿易並不容易。」
張柬之道:「臣聽說戶部和工部一直在用火藥開鑿各地險路,可借火藥之利,鑿通南路,與六詔強化商貿,對嶺南之民,也是樁好事。」
李治腦中一閃。
張柬之的話讓他產生另一個想法。
這個時期,受限於造船技術,大唐只能與倭國、硫求、哇爪等國通海貿,難以達到西域。
若能在六詔之間,開通一條陸路,直通海港,如此一來,便能發展出一條通往西域的海上商路。
商路一起,嶺南就能得到發展,也帶動六詔發展,讓他們不再爭鬥。
李治道:「打通六詔商路,你覺得需要多少年?」
張柬之道:「西漢時期,唐蒙奉漢武帝之命,只用數年,便打通去夜郎、
滇、窄的道路,後因中原混亂,此路荒廢。臣以為五年以內,當能再開此商道。」
李治感嘆道:「五年嗎?」
閉目沉思了一會,問道:「你就是用此商道,讓兩詔主動向朝廷納稅嗎?」
張柬之道:「兩詔國不識遠利,僅憑此無法勸說。臣是用另一個法子,勸他們主動服軟。」
「哦,是什麼?」
「臣以朝中有大臣提議,裁撤六詔之州縣,誘得他們主動納稅。」
李治奇道:「他們不願裁撤嗎?」
張柬之笑道:「陛下有所不知,周邊小國臣屬大唐,皆是圖利,一來不必擔心大唐攻打他們,二來也能受大唐庇佑。」
李治點點頭。
如果他們不再是大唐屬國,便要隨時擔心大唐打過去,自然寢食難安。
張柬之道:「臣告訴他們,東漢時期,哀牢請求納為漢之屬國,漢朝設永昌郡統轄它。徵收鹽、布、氈毯、毛織品,換取漢朝庇佑。」
「前代王朝在六詔設郡,是因有利。現今六詔鹽、布不上供,珍奇貢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實我朝軍隊,資財不獻給大唐,大唐卻要無私庇護你們,世上哪有此理?」
「他們聽後,心中驚慌,這才主動提出每年上貢稅收,換取大唐庇護。
李治聽了後,也不由開拓思維。
聽張柬之這麼一說,大唐周邊屬國臣服,都各懷心思。
他們每年上供,其實便存著用這些貢品,換取大唐庇護。
大唐恪守禮儀,每年也都賜下回禮,有時回禮還重于贈禮。
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讓他們感激,反會暗暗揣度,覺得並非他們求著大唐,
而是大唐對他們有所求。
兩詔敢在鴻臚寺鬧事,就說明這點,
李治沉聲良久後,說道:「張卿,以後你就去鴻臚寺任少卿吧,南地修路之事,朕會再和戶部、工部商議。」
張柬之見自己一番言論,竟直接升了數級,心中大喜,不由感慨李義府那番言論,果有其理。
「臣多謝陛下!」他叩首謝恩,告退離開。
李治在龍椅上又坐著沉思了一會,這才朝寢殿返回,
回到寢殿時,只見武媚娘正坐在屋中等候。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