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3章 找武皇后求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53章 找武皇后求官?

球是由八塊牛皮縫製而成。

球內填充著毛髮,手藝精湛,僅從外觀看的話,和後世的足球沒什麼兩樣,只是彈性稍差一些。

李治帶球疾行,在草地上奔馳著。

李顯兩條小腿用力的邁動著,奮力追趕,每次要追上時,又被李治輕易繞了過去。

他也不哭,又屁顛顛的去追球,玩的很是高興。

「父親,不是這麼玩的,鞠球不能離地,您違規了!」站在一旁的李賢手捂喇叭,大聲說道。

李治一邊陪著李顯玩耍,一邊笑道:「這是朕自創的一種玩法,這樣玩不也挺有趣嗎?」

武媚娘笑道:「妾身也覺得,陛下這樣蹴鞠,更有意思些!」

李賢瞥了她一眼,低聲嘟囔:「父親就算倒立著蹴鞠,您也會誇讚。」

武媚娘橫了他一眼:「你說什麼?」

李賢趕忙陪笑:「孩兒也覺得這樣蹴,挺有意思的。」

兩名保傅抱著李令月和李旦,也在一旁望著。

李旦將手指頭放在嘴裡吮著,目光呆呆跟著李治移動。

李令月則望著李賢,伸出小手,朝他「咿咿呀呀」喊個不停。

兩個孩子都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彙了,不過需要大人來指引。

李賢命保傅將李令月放低一些,伸手握住她的小手。

「小妹,你想說什麼?是不是以後想讓兄長教你踢蹴鞠?」

「呀呀!呀呀!」李令月回道。

李賢道:「叫阿兄!」

「阿吶!」

「不是阿吶,是阿兄!」

「阿耶!」

李賢摸了摸她小臉,笑道:「小傻瓜,我不是阿耶,是阿兄!」

就在他逗弄妹子時,李治也踢累了,停了下來。

武媚娘拿著絲帕,過去幫他擦汗,又遞上一碗涼茶,道:「陛下今日似乎很有興致?」

李治拉著她在一張石椅上坐下,望著遠處獨自踢著球的李顯,道:「媚娘,各地的稅收,都已經收上來了。」

武媚娘眸光閃動,道:「去年一定豐收了吧?」

李治道:「是啊,當時張柬之、上官儀他們去各地訪查,就說今年會豐收,果然沒說錯。今年收成很不錯,尤其是江南地區,產出增加了四成!」

武媚娘露出訝色。

「江南?妾身還以為今年河北的產出,會增加最多。」

李治道:「河北的產出也增加了三成。整體而言,今年各地產出都有增加。」

武媚娘柔聲道:「這都是陛下的功勞。田制改革,讓百姓有田,不被兼併。稅制改革,簡化納糧。徭役改革,讓他們專心務農。」

李治道:「你說的這些,可能有些影響,但最重要的,還是這幾年沒有打仗,百姓們負擔輕了。」

河北地區,自永徽六年,蘇定方打了一仗後,如今已是永徽十四年。

接近八年的休養生息,已經讓河北恢復了元氣。

江南也從永徽四年陳碩真作亂後,得到十年恢復,故而產出增加。

與之相對,劍南道、隴右道的產出卻並未增加,這是因為吐蕃之戰的後遺症。

田制、稅制改革確實有用,不過時間太短,不會那麼快顯露出來。

當然,只要堅持新政,用不了多久,產出便會不斷增加。

武媚娘忽然道:「陛下,妾身聽說長安的米價,又下跌了。」

李治道:「是啊,只要豐產,米價自然下跌,如今已是每斗十五文錢了。」

武媚娘思索片刻,輕輕道:「陛下,古人云:米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若是米價再跌,未必是好事。」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依你之見,應該如何?」

武媚娘道:「妾身以為,應該將米價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方才於民於農皆有利。」

李治微微一笑,握住了她的手。

「其實戶部官員已經向朕請奏了此事,朕已下旨,讓戶部關注米價,倘若降到十文以下,便收購糧食,存儲倉庫。若米價超過二十文,再開倉放糧。」

武媚娘道:「原來陛下早有安排,是妾身多言了。」

李治道:「皇后能考慮到這些,替朕查漏補缺,這很好。你還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出來。」

武媚娘眨了眨眼:「那妾身就接著說了?」

李治笑道:「儘管說!」

武媚娘道:「妾身琢磨著,戰事固然影響民生,但有時不打上一仗,國家便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李治明白她的意思,她是怕自己過於在乎民生,導致不敢打仗,造成國家外部環境惡劣。

到時候外敵頻頻來犯,何談休養生息?

「皇后的意思朕明白,戰爭可以謹慎,卻不能畏怯。你放心,朕心中有一把尺子。」

這時,王伏勝來到李治身邊,道:「陛下,鴻臚寺戴至德、張柬之覲見,正在甘露殿等候。」

李治將杯中茶喝完,起身離開了立政殿,來到甘露殿,宣二人覲見。

不一會,兩人來到殿內。

敘禮畢,李治道:「兩位卿家來找朕,可是為百濟使節之事?」

張柬之道:「回陛下,臣與戴寺卿,已與百濟使節談妥條件,他們非常感激本國的三千鎧甲援助,自願讓咱們的軍隊,在熊津港駐軍。」

李治道:「駐軍?」

張柬之道:「是的,陛下,臣以為在熊津港駐軍,對將來收復百濟,十分關鍵。」

李治道:「怎講?」

張柬之道:「陛下請想,百濟人對我大唐的了解,全是由百濟高層控制。眼下福信需要大唐,自會告訴民眾,大唐的好處。然而等福信擊敗義慈,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會變一副態度。」

李治點了點頭。

百濟和新羅其實沒有太大區別。

福信掌控百濟後,與高句麗聯手對抗大唐的可能性很大。

這也是他將金燕安插在福信身邊的原因。

張柬之道:「只要我們占據熊津港,便能以此為據點,讓百濟人有另一個渠道了解大唐。」

李治聽出他言外之意,道:「百濟如今內亂,國內很多人應該生存艱難吧?」

張柬之微笑道:「正是如此,到時他們願意來大唐,我們可以用船把他們送到萊州,給他們良籍身份。」

亂世之民不如狗。

在百濟活都活不下去,去大唐去縱然是賤籍,起碼能吃一口飽飯,更何況是良籍?

張柬之這簡直是釜底抽薪,用這種方法,把百濟的人口轉移到大唐,而且是他們自願的。

這個時期,人口就是國力,人口多的國家,力量也會強大。

只要百濟人紛紛來到大唐,加以善待,便能獲得百濟民心,將來再將百濟劃分州縣,才能長久。

李治想了想,又道:「在熊津港駐軍的話,便有可能遭到義慈和倭國襲擊了,你可想過?」

張柬之道:「萊州與熊津港成掎角之勢,敵人攻擊熊津港,萊州水軍能迅速支援,不會有問題。」

李治見他想的很周到,點頭道:「好,朕再和幾位將軍商議一下,若無問題,就准你所奏。你們可以提前準備了。」

兩人一齊拱手:「臣領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