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8章 被囚禁的君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58章 被囚禁的君王

六月盛夏,天氣酷熱。

此時距離李治回到長安,已有半年多。

這半年來的宮廷生活,讓張多海恢復了以往的身材,似乎比原來還要略胖一些。

張多海拖著這副胖軀,一路從鴻臚寺跑回了立政殿。

他原本就愛出汗,今日又格外酷熱,當他回到立政殿時,整個身子就像掉入水中一樣,濕得透透的。

陣陣汗臭味,從他身上飄散開來,周圍的宮人內侍們隔得老遠,都能夠聞到。

這種情況下,張多海自然不好去面見皇后。

他先在一間寬敞的屋子裡洗了個涼水澡。

洗完澡之後,還特意讓王洪給他洗腳。

他的腳臭比汗臭更甚,王洪卻不敢露出絲毫的嫌棄之色,一臉微笑的幫他搓著腳。

王洪擦腳的時候,張多海還故意將水濺到他臉上。

全身洗的乾乾淨淨之後,張多海穿著一身嶄新的衣服,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剛剛小憩了一刻鐘,正坐在榻上打坐。

張多海不敢打擾,侍立一旁。

武媚娘卻睜開雙眼,問道:「各國使節都來了?」

她平日都會打完坐再問話,今日提前就問,可見她對此事的關注。

「回殿下,遼東大國小國,幾乎都來了,只有兩個國家的使節團沒來!」

「哪兩個國家?」

張多海道:「一個是高句麗,一個是蝦夷!」

武媚娘皺眉道:「蝦夷?吾怎麼從未聽過?」

張多海笑道:「臣也沒聽過,好像是倭國附近的一個小國家,從未來我大唐朝貢。」

武媚娘問道:「朝中哪位大臣,對蝦夷最為了解?」

張多海想了想,道:「應該是李太尉吧。」

武媚娘道:「那就請李太尉過來一趟吧。」

一個多時辰後,李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在正殿接見了他,對他甚是敬重,李見禮時,她起身還了半禮。

「冒味請李公過來,還望見諒。」她微笑著道。

李拱手道:「老臣不敢,只是不知皇后殿下請老臣過來,所為何事?」

「李公坐下說話吧。」

武媚娘做了個請的手勢,待他落座後,說道:「吾聽人說,各國使節都已來到長安,皆為軍械之事,唯獨兩國未至。」

李道:「是的,高句麗和蝦夷國的使節,都沒有來。」

武媚娘道:「吾也聽過不少國家名字,卻從未聽過蝦夷,李公能和吾說一下此國的情況嗎?」

李沉吟片刻,說道:「回皇后殿下,此國位於倭國以北的一眾島嶼之中。

彼地寒冷,極難生存,故而他們有著很強的忍耐性。與倭國爭鬥數百年而不滅,

自有其存國之道。而且他們曾攻打過高句麗。」

武媚娘奇道:「他們敢攻打高句麗,那實力應該不差吧。」

李笑道:「他們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並不知高句麗強大,攻打高句麗的軍隊只有一千多人,被高句麗地方道使給消滅了。」

「後來還是高句麗與倭國人互通聯繫時,才知道他們是蝦夷人。」

武媚娘問道:「那他們到底有多少軍隊?」

李沉吟道:「這種國家,只要是成年男子,都能上戰場。根據高句麗的說法,他們應該有上萬軍隊,不然無法抵禦倭國。」

武媚娘聽了後,點點下巴。

這個國家雖落後野蠻,卻也有著犯案的能力。

解了心中疑惑後,武媚娘便讓李退下了,她召來張多海,朝他吩道:「派人告訴敏之,讓他和吳王將調查方向,放在蝦夷人身上。」

張多海奇道:「殿下,高句麗人不用調查嗎?」

武媚娘斜了他一眼,道:「劉仁軌就在營州,你覺得他知道此事後,會不去調查?」

以劉仁軌的能力,如果真是高句麗所為,他肯定會比李吉、賀蘭敏之兩個毛頭小子,更早調查出來。

與其讓他們分心,不如只給他們定一個懷疑對象,讓這兩個少年人去碰碰運氣。

張多海領略了她的意思,笑道:「那也是,臣這就派人傳話。」

武媚娘並未猜錯,軍械被劫之後,劉仁軌便一直在關注此事。

他長期鎮守營州,負責在最前線,執行大唐消滅高句麗的戰略計劃。

如今的突發狀況,也讓他頗為頭疼。

都督府書房內,劉仁軌手中握著內領衛剛剛傳來的密報,眉頭緊皺。

「都督,怎麼了?」劉仁願問道。

劉仁軌道:「老夫剛剛得到消息,倭國派遣使節,已經抵達了長安,除此之外,新羅、、室韋等國,也都派了使節。」

劉仁願道:「那應該就不是他們了。」

姜恪道:「那也不一定,某個國家做下此事,怕我們懷疑,故意派遣使節來解釋,也是有可能的。」

劉仁軌沉聲道:「現在的問題是,有兩個國家,並未派遣使節。」

劉仁願問:「是誰?」

劉仁軌道:「高句麗和蝦夷!」

劉仁願愣道:「蝦夷?怎麼沒聽過?」

姜恪道:「蝦夷是倭國北面的一個國家。」

劉仁願吃驚道:「你怎麼知道?」

這小子才來幾天啊,竟然知道的比他還多?

姜恪笑道:「我也是翻閱都督府庫房中的一份舊文案,才看到過這個名字。」

劉仁軌道:「蝦夷的事可以不管,高句麗卻就在旁邊,此事是否與他們有關,我們必須查清楚!」

他和李一樣,為了消滅高句麗,謀劃數年,不希望皇帝掉頭去打倭國。

姜恪道:「各國使節既然都去了長安,我們只需等陛下的決斷就行了,都督何必多此一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