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夕陽絢麗多彩,晚霞灑下橘紅色的光輝,將金水河照成了一片橙紅色。
李治站在千步廊一處行亭,望著波光瀲灩的水面,腦中思緒,仿佛水面一般,起伏不定。
自來到大唐後,他一直以後世為標尺,以史書為量度,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頭腦,這才形成如今局面。
但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偏好。
如果說李勣執著於高句麗的話,李治心中也一直暗藏著消滅倭國的心思。
以前他沒有動手,是因為此事太過荒誕。
在滿朝文武看來,倭國貧瘠,屬於鳥不拉屎的地方,打這樣一片土地,徒耗人力,管理也難,必定滿朝反對。
這樣的情況下,李治也不好一意孤行,故而只能將心思藏著,等解決遼東三國,再將劍鋒指向倭國。
可如今不同,兩百唐軍被殺,足以激起唐人憤慨。
剛才他故意聽薛仁貴幾人討論,就是想了解他們對此事的看法。
後來他提出攻打倭國,也只有李勣一人反對。
站在大唐的角度來說,李勣是對的,但是李治這次不打算聽他的。
滅倭,雖不利時局,也不利大唐,卻利在千秋!
「陛下,皇后殿下請您過去一趟。」王伏勝忽然道。
李治點了點頭,收回思緒,朝著立政殿而去。
武媚娘和李勣一樣,是極為理智的人,她肯定也會勸說自己,不要攻打倭國。
以前可以不管她的想法。
但如今武媚娘恪守本分,只有對她表現出足夠的敬重,她才會繼續朝著賢后方向變化,需得解釋一番。
不過,要糊弄她可不容易,該找個什麼樣的理由呢?
不一會,李治來到立政殿寢殿,武媚娘將他請入殿內。
「媚娘,什麼東西這麼香啊?」李治一進屋,就聞到陣陣香氣。
武媚娘走到一張長案邊,伸手抓住一隻酒瓶,笑道:「這是妾身剛釀製的百卉酒,正要請陛下品嘗。」
倒了一杯酒,遞給了李治。
酒液呈淡綠色,幽香之中,混雜著幾分酒味。
李治搖了搖酒杯,發現酒液很濃,應該釀製了很久,輕輕抿了一口,入口微甜,甜中還帶著一股苦味,應該是摻了藥,類似藥酒,有滋補之效。
李治心中有事,喝了一杯後,便抬手示意武媚娘不必再添酒,朝她問道:「媚娘,你找朕過來,是為了攻打倭國之事吧?」
武媚娘道:「是的。」
李治咳了一聲,道:「朕知道你反對,不過朕是這樣想的……」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陛下,妾身並不反對啊。」
「你不反對?」李治一愣。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一開始也很不解,不過妾身知道陛下必有深意,便苦苦思索,後來總算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朕的深意?」李治喃喃重複。
武媚娘拍了拍手掌,宮人玉屏捧著一柄紅色的弓進來了。
這柄弓比一般的弓小一些,由紅漆塗成,曲線優美,好似一輪彎月,弓身上雕刻著精緻的百鳥圖案。
這是武媚娘專用的百鳳弓,用的是一支金色的箭矢,箭頭用布裹成圓球形,無法傷人。
她接過弓和箭,挺直腰身,兩腿前後微分,拈弓搭箭,扣拉弓弦。
這一刻,李治在她身上看到幾分巾幗之氣。
武媚娘命五名宮人站在對面,將弓弦拉滿,瞄準她們,側頭看了李治一眼。
「陛下,妾身猜對了嗎?」她微笑著問。
李治心中納悶,臉上卻不動聲色,道:「媚娘,你力氣挺大啊,能將弓弦拉滿。」
「此弓的弓弦是妾身命人特製,比一般弓弦要軟。」
武媚娘解釋了一句,又接著道:「陛下此舉,便和妾身拉弓一般,弓弦拉滿,對準五國。五國受驚,必定希望弓弦指向別人。」
「哦,接著說。」李治眯著眼,露出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
武媚娘道:「五國之中,只有一個犯國,另外四國,都是被平白牽扯進來。這四國定會全力調查出真相,藉此擺脫危機。」
「不錯,還有嗎?」李治將兩隻放在背後的手捏了捏,微笑著問。
武媚娘拉了半天,手臂有些酸麻,便鬆開了一些,說道:「真正的犯國,行為肯定會與其他四國不同,他們會拼命阻止調查,很容易就能瞧出端倪。」
李治仰頭望著天花板,默然不語。
武媚娘將百鳳弓遞給侍女,來到李治身邊,觀察著他表情,道:「陛下,妾身猜錯了嗎?」
李治「咳」了一聲,也不去解釋,道:「媚娘,照你這麼說,其他四國,很快會查出犯下此案的國家了?」
武媚娘道:「妾身確是這麼想的,不過妾身對外邦之事,所知不多,也無十足把握。」
李治感微笑道:「那就別想了,反正朕這步棋已經下了。接下來,就看倭國人的應對了。」
……
「母親,情勢危急,還請您以國家為重,冷靜一些!」
「冷靜?我看是你該冷靜一下了!此事並非我們所為,唐人卻指責是我們幹的,簡直欺人太甚!」
倭國的筑紫朝倉宮內,中大兄和寶女王爆發了激烈的爭執。
中大兄上前一步,道:「您還不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倘若咱們不解釋清楚,就不僅僅是跟唐人打一仗那麼簡單了。」
寶女王端坐上首,淡淡道:「哦,那又會如何?」
中大兄一字字的道:「我們將有滅國之危!」
寶女王愣了一下,隨即笑道:「阿倍將軍,聽到沒有,就因唐人兩百名士兵,被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強人給襲擊了,咱們倭國就有滅國之危咯。」
阿倍比羅夫跪坐在躡席上,淡淡道:「王子殿下畢竟年輕,經歷少了些,被唐人給嚇住了,也情有可原。」
中大兄並不受他挑釁,背負雙手而立,沉聲道:「鐮足,你和大家說一下,唐人的一貫作風。」
中臣鐮足應了一聲,站起身,向寶女王和阿倍比羅夫行了一禮,說:
「從漢朝時期,中原王朝就有個規矩,使節被殺,便視為宣戰,無論多遠,他們都會派兵討伐,滅其國,擒其王!」
此話一出,寶女王臉色微變,冷哼道:「我們在陸地上,或許打不過他們,但在大海上,優勢卻在我們,阿倍將軍,我沒說錯吧?」
阿倍比羅夫昂然道:「女王殿下說的一點不錯,海上作戰,我大倭不懼任何人!」
中大兄凝視著寶女王,道:「如此說來,母親決定與唐人一戰了?」
寶女王揚了揚眉,道:「不錯,我們有兵力優勢,有戰船優勢,還有阿倍將軍,他們若敢來侵犯,必讓他們有來無回!」
以蘇我赤兄為首的幾名倭國大臣,頓時大聲附和,讚揚女王英明。
寶女王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這次參加議政的共有八名大臣,是倭國權力最高的人。
倭國施行律令政,最高政治長官為太政大臣,由中大兄擔任。
太政官統治八省:中務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