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這八人便是八高官官,每一個人背後,都代表著一個龐大而古老的家族。

不久前,這八人之中,有六人在支持寶女王。

然而如今,原本支持她的物部氏和藤原氏,竟然都默不作聲。

就連她一直器重的兒子大海人王子,也沒有做聲。

這讓寶女王終於明白過來,中大兄早已收服這些人,只是隱忍不發。

一直願意隱忍的中大兄,竟因為唐人的緣故,暴露全部實力,這也讓寶女王暗暗心驚。

便在這時,阿邊麻呂快步進入殿內。

以他的地位,是沒資格參加議事的,頓時受到八省大臣的呵斥。

「麻呂,這裡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注意你的身份,還不退下!」

阿邊麻呂跪在地上,雙手扶地,叩首道:「女王殿下,諸位王子大臣,新羅派人剛剛傳來一個消息,情況緊急,麻呂我才冒昧闖入。」

「出什麼事了?」寶女王出聲為他解圍。

最⊥新⊥小⊥說⊥在⊥⊥⊥首⊥發!

阿邊麻呂抬起頭,道:「根據新羅人的消息,唐人正在向營州、萊州大量增兵。」

寶女王又問:「增兵了多少?」

阿邊麻呂道:「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唐人常備軍力就有六十多萬,若是真的準備對外宣戰,至少會調十萬以上吧。」

寶女王面色微白,朝阿倍比羅夫看了過去。

阿倍沉聲道:「女王殿下不必擔心,唐人就算兵多,也沒有船,無法在海上鋪開兵力。」

中臣鐮足道:「阿倍將軍錯了,當年唐朝攻打高句麗,因戰船不足,唐朝皇帝便下了命令,結果四個月,便造船四百艘,運載軍糧。」

蘇我赤兄哼道:「運糧船而已,定是些小船,比不上咱們的戰船。」

中臣鐮足瞥了他一眼,道:「筑紫率錯了,唐人造的運糧船,每一艘,都比女王殿下的烏丸號更大!」

蘇我赤兄怒道:「胡說八道,怎麼可能有這麼荒唐的事!」

中臣鐮足平靜的道:「您雖沒去過唐朝,也可以去問一下去過唐朝的人,問問他們唐人造的船如何。」

「阿邊次官,是真的嗎?」寶女王臉色越發難看了。

阿邊麻呂低聲道:「差不多吧。」

寶女王又看向了阿倍比羅夫,然而這次阿倍也低下了頭。

寶女王深吸一口氣,轉頭看向中大兄,道:「王兒,依你之見,要如何才能避免唐人攻打我倭國?」

中大兄道:「第一,全力找出是誰襲擊了唐人的船隻,如此才能平息唐人的憤怒。第二,派遣使節,前往長安,向唐人解釋。」

寶女王愣道:「他們還聽得進解釋嗎?」

中大兄道:「不找出真兇,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派遣使節,是為表示姿態,這一點,不可缺少。」

倭人非常重視上下關係,寶女王點點頭,道:「依你之見,派誰比較好呢?」

中大兄目光看向了阿邊麻呂,淡淡道:「只有辛苦阿邊次官,再去一趟長安了。」

阿邊麻呂臉色慘白,求助的看向寶女王。

這時候去長安,還有命回來嗎?

然而寶女王這次卻沒有再幫他,說道:「阿邊次臣,事關國家安危,只有請你不辭辛勞,再使大唐了。」

阿邊麻呂見寶女王目光冷冽,只好苦笑道:「下臣領命!」

……

海水不斷拍打著岩石,浪花聲中,隱隱夾雜著倭國士兵們操練的聲音。

紅日已經落到地平線以下。

中大兄站在石台上,極目遠眺。

黃昏時的海浪,比白日要平靜一些,但海底之下的暗流,卻要更加兇險。

中大兄迎著海風,張開雙臂,嘴角勾出一抹微笑。

「王子殿下,眼下局勢如此兇險,您似乎卻非常高興。」中臣鐮足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鐮足,我一向覺得,兇險與機遇並存,你沒有這種感覺嗎?」

中臣鐮足沉默了一會,道:「屬下並沒有您那般過人的視野,只看到危機,並未看到機遇。」

中大兄微微一笑,道:「那是因為你沒能跳出這個局來看問題。你覺得襲擊唐軍的事,是誰幹的?」

中臣鐮足思索了一會,道:「有能力消滅兩百唐軍的力量不多,除了我們之外,在這片海域,也只有五六股力量。」

中大兄伸出四根手指。

「除咱們之外,只有四人,有這個能力。」

「哪四人?」

「泉蓋蘇文、金春秋、扶餘義慈、蝦夷男鹿。」

中臣鐮足點點頭:「不錯。」

中大兄放下一根手指,道:「扶餘義慈要做此事,定會跟母親打招呼,從母親剛才態度來看,他可以排除。」

中大兄又放下一根手指:「金春秋縱有這個心,卻沒這個膽量,他也可以排除。」

中臣鐮足心中一動,道:「所以只剩下泉蓋蘇文和蝦夷男鹿有這個可能了?」

中大兄微笑道:「唐人早就想打高句麗,如果真是他們所為,唐軍定會出兵。我們則可趁他們無暇他顧,幫助義慈,擊敗福信!」

「如果是蝦夷男鹿呢?」

中大兄道:「那就更好了,唐人縱能擊敗蝦夷人,卻無法占據蝦夷群島。等他們走後,我們便可趁蝦夷虛弱,消滅這個難纏的敵人。」

中臣鐮足敬服道:「殿下深謀遠慮,卑職佩服。」

中大兄緩緩道:「不過,要想將危局轉為對我們有利的局面,必須查出是哪一家所為,拿到確鑿證據,讓大唐皇帝信服才行!」

中臣鐮足道:「卑職一定竭盡全力,完成此事。」

中大兄抬手道:「不,事關重大,我必須動用所有力量,你的人只負責蝦夷就行了。」

「那高句麗呢?」

中大兄道:「放心,我讓大海人去調查了。」

大唐在邊境增兵的消息,很快也傳遍遼東各國。

這對每個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沒人喜歡大唐鐵騎。

就連靺鞨、室韋這些與此事無關的國家,瞧見營州唐軍增多,也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營州原本的唐軍就有三萬,皆是騎兵,如今又調來三萬騎兵,整整六萬唐軍鐵騎,仿佛一柄利劍,懸在每一個國家的頭頂。

在這種重壓之下,不僅倭國遣使長安,遼東各個國家,也都派出使節,前往長安,探聽情況,以免這柄劍落到自家頭上。

正如武媚娘所形容的那樣,在大唐拉滿弓弦的情況下,各國的反應出奇的一致。

只有兩個國家例外,沒有派遣使節。

那便是,高句麗和蝦夷。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