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不公平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幾百年前是南方北方之間的差距,今日是富裕江南和貧窮省份之間的差距,未來定然也有問題。
寶音拿起薄餅加了烤鴨和黃瓜絲蔥絲,邊道:「我們沒有科舉。」
「我們建國後便是全民掃盲,之後是亂過一陣子,到我出生的時候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就是不收學費只收書本費,滿六周歲孩子都得去學習上學。」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參加中考,各個高中會根據分數線錄取,當然也有願意花錢繼續上的,這是初步篩選,高中三年後是高考,高考相當於鄉試吧,每個省的考卷難度都不同,各個高校也是根據分數線錄取,不過最好的大學在每個省的錄取線設定不一樣。」
「競爭激烈的省分數線會高一點,教育比較落後的省比如新疆、內蒙分數線會低一些,務必保證每個省都不落空。」
「大學相當於國子監,畢業出來也是自己找工作,當年畢業的學生要是有走仕途的想法可以考公務員,也就是吏員,我們那官吏不分,都是從最低的吏員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上面提拔也是看有沒有底層工作經驗。」
皇帝意外,沒想到這般重重淘汰下的人才最後只能做吏員。
一想到後世人人識字,便不覺得稀奇了。
人人識字,人人都是讀書人,也就沒有什麼讀書人的優待了。
寶音說著皺眉:「不過還是避免不了走後門,沒關係沒背景的人得比其他人出色太多才能考中,家裡有人在政府的哪怕學歷不行,也能獲得工作機會,不過這樣的人都只是底層,很少能爬到高位。」
「想升遷還得看政績,一時得意也沒用,後面要是爆雷了,該坐牢還是要坐牢。」
寶音咬了一口烤鴨,吃完了道:「士農工商,其實沒有地位高低,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身份高低象徵,最開始提出的人也只是給國民分了個類而已。」
[大概是因為士在排在前頭,受儒家青睞,什麼農社會地位是高也就是說說而已,現實中地位最低的是農,商好歹有錢,農也就掛了一個好聽名頭,一年到頭吃飽飯都很困難。]
寶音夾了一筷子清炒綠豆芽,綠豆芽很清爽,用豆油炒的,沒有葷油吃著很爽口。
「你後來為了保證科舉公正也做了改革,將各省考生前加了字,官員子弟加官字,普通考生加民字,民字和官字考生不在同一個考場,每個省錄取官字考生有一定配額。」
她看了一眼查出來的資料道:「到乾隆年間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大省是二十取一,中省是十五取一,小省是十取一,因為競爭激烈,有大省考生會將原籍改到小省去……」
[咦,這跟後世的高考移民有什麼區別,不都是想要考個好學校將戶籍遷到偏僻省去?]
[歷史果然是不斷重複。]
寶音看著他認真道:「不過我覺得這樣做得不徹底,只在鄉試施行,官員子弟只要過得鄉試就一路平坦,大清後期還是有許多科舉世家,什麼寒門出貴子越到後面越難實現。」
皇帝陷入沉思,思索著她給出的信息怎麼修改科舉制度。
寶音咬著筷子道:「我覺得朱元璋就是個控制狂。」
皇帝看她露出疑惑神情。
寶音舉例子道:「你看科舉他非得制定八股文,相當於指定了考試範圍讓後世人遵循,還有他的子孫,他都將每一個兒子的後代名字都指定好了,中那個字要帶五行偏僻,後面那個也是。」
「還有百姓戶籍,是匠籍祖祖輩輩都是匠籍,軍戶祖祖輩輩也都是軍戶。」
「還有八股文考到現在有什麼用,能考的都已經考了,最後都考遍了只能找兩個三個完全沒關係的字搭在一起,考這些字出處。貧民出身的學子一輩子看的書怕是還沒有官家子弟一年看的書多,還沒有官話考試有用,起碼普及官話,官員去地方做官也不用擔心被架空。」
皇帝動了筷子,夾一塊烤鴨放她碗裡。
寶音吐槽了幾句,然後就略過這個話題,說到底科舉就不是她現在可以插手的。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