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空虛的國庫,聖上不由嘆了口氣,先帝仁善卻優柔寡斷,行事多聽從大臣意見,一會兒覺著這個大臣有理,一會兒又覺著那個大臣說得有理,時常朝令夕改。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堪稱是節儉之君,然朝中蠹蟲滋生,國庫空虛。
聖上繼承了先帝的仁善,卻比先帝多了一分決斷,不會被臣子牽著鼻子走。經過他這兩年的勵精圖治,空虛的國庫好不容易豐盈了些,不料卻連年災禍,賑災基本花光了他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庫銀。
定好了撥付的銀兩糧食,接下來便是要定賑災的主事人。
朝中各部又開始爭吵起應該派何人主持賑災,吵得聖上腦殼疼。
朝中勢力可分為三派,武將一派以永寧侯為首,對這些內政一概不關心,只要不剋扣兵部的軍餉便一言不發,在朝堂像個湊數看熱鬧的。
文官集團又分為清流派和實幹派,以白閣老和鍾首輔為首,這兩派爭賑災主事人爭得面紅耳赤,這邊攻訐你推薦的官員私德有虧,那邊就反擊對方推薦的官員能力不行。
誰不知道賑災是個美差事,都想搶到自己這一派。
聖上又如何不知,只是他剛登基不久,皇位都還沒坐穩,雖然開了恩科,錄取的進士還只是個小官,作用不大。他還用著那些大臣,那些大臣雖然各有各的缺點,但他們的經驗和閱歷,是那些新取的進士拍馬也比不上的。
聖上也有些為難,經過兩年的磨合,大臣們也知道聖上的性子,他喜歡干實事的官員,所以這是推舉上來的幾名官員,都是有實績的,他也不知道該選誰比較好。
又是一天激烈的爭吵,朝上還是沒能決出主事人,聖上疲憊地擺手。
大總管略帶尖銳的聲音大聲傳話:「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之後聖上便走了,官員們也陸續走出大殿。
大安朝的早朝是五日一次大朝會,三日一次小朝會,這幾日因為北方幾個省的雪災,天天都開小朝會。
聖上每次與大臣議事後,便會回文華殿批改奏章,他跟他爹一樣,是個勵精圖治的君主,容不得一點享樂。
禮部尚書柳大人跟著聖上來到文華殿外,請求覲見。小太監進去稟告,很快就出來了。
柳大人行禮後站立在殿下,恭敬地說:「秉陛下,微臣求見乃是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其中論點或可對賑災有些用處。」
聖上接過小太監奉上來的奏章,柳大人修改了一些不規範的行文,剩下的內容原封不動抄錄到奏章上。
所以聖上的看到的文章,便是一篇極好的策論,行文格式嚴謹、內容頗有新意,論點皆有可用之處。
難得看到一篇實用的好文章,對此次賑災用處極大,即便聖上從小被教育喜怒不形於色,也忍不住拍案叫絕。
「好啊!這文章寫得極好!不知是哪位大儒所寫?」
柳大人說:「回陛下,此文並非哪位大儒所作,乃是國子監的一名學子所作。」
聖上訝異:「國子監的學子?」
不怪聖上驚訝,就連柳大人知道後,也震驚許久。這文章裡面的方法,不是為官數十載,根本寫不出來這樣實用的策論。
區區一名國子監的學子,年僅十八歲,甚至還未及冠,竟能寫出這般文章,實在令人驚奇。
為防止是好友或者那學子作假,柳大人還特意去了一趟國子監,找到那學子的授課夫子,把他做過的課業都看了一遍,才終於確認,這文章真是那學子所寫。
柳大人:「微臣一開始也是不可置信,還去了國子監確認,看到那學子過往所作文章,才確認是真的。」
聖上一拍桌子:「好!果然英雄出少年,有如此肯干實事的年輕學子,何愁我大安不強大!」
激動過後,聖上又問:「這學子可是何方人也?」
柳大人笑道:「那學子乃是永寧侯的兒婿,名叫陸川,乃京郊花溪村人士,如今才成親不到一個月。」
永寧侯的兒婿?
聖上對他隱約有些印象,但不記得了,他日理萬機,每天批閱的奏章、見過的大臣多如牛毛,哪裡記得一個小人物。
大總管察言觀色,一看聖上的神色便知道他在想什麼,主動湊到聖上耳邊小聲說道:「前些日子永寧侯為禁書一事求上門來,為的就是他那兒婿。」
聖上這才想起這個小插曲,原來這學子就是寫出萬人抵制的禁書之人,果真是膽大妄為又頗具才華。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