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一家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夫人,您怎麼來了?」

張宛心想,我能不來麼,就兔崽子那肚肚腸腸,你們都玩不過他。

最好他是玩的!

雖然知道不太可能,可張宛還是忍不住伸手試了試湖水。

此時北京的湖啊河啊早凍的結結實實的了,能在上頭溜冰。

南方少有這種狀況,但也確實是冰冷刺骨。

「他一定沒下水。」張宛想了想,「八成是溜別處玩了。」

看著張翼他們三個給凍的不輕,她先讓人把他們三個送回去。

張爾說:「乾媽,小照不會自己跑回去了吧。」

這倒也不好說。

這小子總是不走尋常路的。

「如果他回去了,就著人來通知我。」

此時夜色已經完全黑了,冬日天色本就暗的早。

她正想著下一步要怎麼辦,突然猛地回頭,指向湖中心。

「那裡……」

許呈也感覺到了,幾乎和她同時轉頭,頓時瞳孔劇震。

「那是——」

只見湖中心,不知何時突然燃起熊熊的火光。

許呈啞聲說:「那不是後湖黃冊庫?!」

說起來,應天是留都,依舊設有六部。

北京有的那一套,它基本都有,但多是一些養老部門。

不過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兵部,一個是戶部,都是掌實權的。

兵部,需管轄南直隸和周邊各省的防務、驛站、車馬。畢竟應天作為留都,最本質的職能就是守備。

戶部,則負責南直隸的稅賦,代管浙江、江西、湖光的稅賦。

這幾地的稅收,幾乎是全國一半了。

除此之外,它還管理全國的鹽業和黃冊。

鹽業好懂,所謂黃冊,就是大明的戶口本。

上面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主要是民、軍、匠三大類。

大明洪武十四年推行黃冊制度,就是各地每十年搞一次人口普查、編造一次賦役冊籍,一式四套。

其中三套用青色封、稱青冊,由布政司、府(州)、縣各存一套。

一套用黃色封面、上交戶部,稱黃冊。

洪武年間,帝國的首都還在南京。

朝廷就挑選了玄武湖上的島嶼,用來放置每屆的全國新冊。

然後,通過對比清查,厘校訛舛,匯總戶口、田土、稅糧總數,進呈御覽。

如今,雖然遷都北京了,但黃冊庫還是留在南京,依舊還在這湖心島上。

庫內禁絕燈火,湖內外防衛森嚴,平時與外界完全隔絕。

你若想要游湖泛舟、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就連湖內生產的魚、蟹、茭、茨、薪、草,也不許周邊湖民打撈採摘。

每年只允許附近居民在冬季指定時間到湖內打魚兩次,每次限期五天。

至於這管理參與黃冊庫的官吏,若有敢有私受財物、偷抄洗改黃冊者,不分首從、皆斬!

「是黃冊庫燒了!」

許呈心想,完了完了完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人頭落地了!

張宛想的卻是,一邊是趙小照不見了,一邊是黃冊庫著火了?

這近在咫尺啊,可不能怪她瞎聯想。

「這兩者,該不會有什麼聯繫吧?!」

難道——是那小王八羔子燒的?!

可是,就算趙小照想,他又沒有翅膀,怎麼可能飛到湖心去?

冷風中,張宛的額角卻出了汗,眼皮子跳了又跳。

左右都跳,這也分不清是吉還是凶。

「許呈。」

「夫人。」

「帶著東廠牌子嗎?」

東廠?許呈驚訝,她竟然知道自己是東廠的人?

雖然暗處有人的事,張宛也知道。

但他沒想到,她居然如此清楚地知曉大家的身份。

「在。」

許呈感覺自己的腦子有些不太夠用。

他知道這一家子不是凡人,但總也不可能是仙人吧。

「你先去查看黃冊庫的事,到底是什麼原因。」

「那少爺……」

張宛閉上眼睛:「他的事,我有數。」

隔著寬闊的湖面,他們也能感覺到對面火光沖天。

這些精心保存的黃冊,就這麼灰飛煙滅了。

自然,冊子一式四份,少了這一份,還有那三份,不是什麼大事。

可張宛不記得歷史上有後湖黃冊庫失火之事。

如今他們一來就有了,看來她和趙小照、其中一定有一個瘟神。

嗯,趙小照的可能性更大。

「這火能救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