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一家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太監都看不下去了,這宮裡的皇子公主那個不是金尊玉貴。

就說太子殿下了,那從前都是三四十個人圍著轉,不管去哪裡都是抱著的,鞋子都不沾一點灰塵。

如今這兩位, 縱然比不上太子殿下尊貴,倒也不能……

錢錦坐了轎子進宮,張宛問她:「這些時日陛下在南直隸的事,你也聽說了?」

她娘家是松江府錢氏。

雖然不是皇帝在南京點名的那個錢,但也都是親戚。

「殿下,我父兄守法知禮,決不敢幹這種事。」

之前東廠清查田畝之時,她大哥就來問緣由。

「咱家有多少田地?」

「幾百畝總是有的,這還是少的呢……」

她大哥還不以為意,「咱們家給的價格公道,縱然他們不賣給我們,也得賣給別家。」

松江棉紡業發達,許多人不再耕種,專職紡織,得的錢也不少。

「留一些,多餘的或賣了,或處置了。」

錢錦問,「之前的紡機效果如何?」

錢公子贊道:「真真是妙不可言,原以為靈巧的工匠都在咱們南方,沒料到……還得是看宮裡啊。」

他當然不會真相信這紡織機是皇后做出來的,皇后她能會紡織麼。

這自然是這宮中的工匠發明的,藉以皇后的名聲。

「如今有三百架織機了,父親還準備再擇一地方,另建一織坊。」

錢公子想了想也說,「那田地賣了也就賣了吧,如今我們家也是缺錢周轉。」

要麼說有錢人都是地主呢。

畢竟在古代,你有了錢除了紙醉金迷地花花花,也就只能買田了。

幾百年後的大家,也就喜歡買房子這樣的不動產。

不買房你讓他們買啥呢,又沒有股票可以買。

至於想要快速大錢生小錢,大體上只有放貸這條路了。

要想賺的多,那自然是高利貸,越高越好。

借貸是債務關係關係,你情我願、官府不管。

但對於高利貸,朝廷自然是三令五申,絕對不許。

不過,只要有人要錢用、有人手裡有錢。

這樁交易就永遠不可能消失。

錢錦說:「聽說陛下在南直隸各州府,清查田畝、歸還農戶。」

對於急需錢的百姓,皇帝拿出皇莊的錢,用以振濟災民。

她頓了頓,抬頭看了皇后一眼。

「之前,我父親一直想擴大織坊,尋了幾家熟悉的親戚,可他們都不願入股。」

畢竟,做生意雖然可能賺錢,但是也是有可能會虧的。

賺了固然好,虧了怎麼辦?所以不要不要。

還是買田好、放印子錢好,白賺不虧啊。

不過,你要說如今不讓放印子錢了,至少眼下風聲緊,大家都得收斂收斂。

那這白花花的銀子呆在屋子裡多可惜啊,不如也入股織坊罷了。

畢竟他們想要的,無非就是錢、錢生錢。

「買田能生錢、就買田。」

「放貸能生錢、就放貸。」

「實業能賺錢,那就干實業。」

賺錢,不寒磣。

誰也不會和錢過不去。

雖說士農工商,科舉做官第一等,行商最末,但他們也不在乎。

想宋元之際,棉種自廣東、福建向北傳播。

松江周邊得風氣之先,棉花種植髮展很快。

加之,黃道婆自崖州將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帶回了松江,棉紡業發展迅猛。

以至於明初,朝廷規定松江府可以「折布納官」。

一斤棉花可以折米二斗。

所以到如今、松江土地大半都種植棉花。且織造尤精,價格高出普通白棉布至少一倍以上。

外地商人都要來松江收布,可謂衣被天下,年年都進貢到宮裡的。

加之如今有了織布機,效率更是翻番不止。

投資織坊,不說一本萬利,百利是少不了的。

錢錦心想,這究竟是陛下無心插柳,還是本身就有這個意思呢?

可惜她夫君顧選沒去成南直隸,還不太清楚其中奧妙,且在家裡心中日日鬱悶。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