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帶著妹妹匡扶大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而這一切也落進了一旁華夏的眼裡。

華夏怔了一下,四下環顧,發現只有自己看到了這一情景,目光在明州燦爛的笑容上又黏著片刻,方緩緩垂下頭,有些釋然地笑了。

「若真如此……合該如此。」他用只有自己聽得見的聲音,輕聲道。

「轟」地一聲,一點瑩亮的光束衝上夜空,星落如雨。那璀璨的光華,在一瞬間扯住了所有人的心神,讓小院中的眾人皆翹首觀看。那些四散飛濺的星子,映亮了眾人驚喜的面龐,落進了人們溫柔笑著的眸子裡。

就仿佛在這一瞬,硝煙戰火早已遠去,等待他們的是永無悵惘的,嶄新的黎明。這也許,就是新年的意

義吧。

「過年好!」趙明州舉起酒盞,大聲道。

「過年好!」無數的酒盞舉起,肇慶城的千家萬戶也隨著這煙花聲聲,共同應和。

「過年好……」冥想庭院中,杏花樹下,一個孤寂的身影遙遙舉杯,輕聲對趙明州道。

第85章

迎戰多鐸(十二)無論你是流民阿州,……

永曆二年,初春。

在趙明州所在時間線的歷史上,1647年本該是永曆元年,這一年的春天,永曆皇帝從梧州逃亡桂林,又投靠湖南武岡的劉承胤,開始了一段被功高蓋主的武將近乎軟禁的歲月。同時,清軍攻下廣州,李成棟部西進肇慶,孔有德部進逼湘陰,湖南震動,清軍形式一片大好。

而在現在的時間線上,小皇帝朱由榔牢牢地坐穩了王位,肇慶城一片欣欣向榮。南下的清軍吃了趙明州一記頭槌,廣州成了空城不說,在肇慶更是連連碰壁,連手握大軍的李成棟也提前反正歸明,而多鐸部除了留下少部分部隊駐防廣州外,自己則因為後勤不支,被迫班師回京。

諸神的棋局,因為一對兒姐妹的介入,義無反顧地駛往了不可預知的方向。

而同樣偏離了真實時間線的華夏,此刻也要歸返浙江,向魯監國復稟。

永曆朝中上下皆感其恩義,遙遙相送,而最終留在碼頭上送船隊最後一程的,依舊是趙明州、紀春山等相熟之人。

江天一色間,萬舸爭流,舟楫如雲,蔽日遮天,羅明受不由為之一嘆:「哎……當初老子也有這麼多船,可惜都被那幫韃子燒了個乾淨……」

華夏聞言,溫聲安慰道:「羅將軍無須妄自菲薄,以明州軍之實力,不出半年,定然會再興艦隊,問鼎江海。」

羅明受無奈地捻了捻自己的小鬍子,道:「哎……說是這麼說,可是阿姊現在一門心思都放在她新成立的火槍營呢,怕是沒有餘力管我咯!」

正說著,羅明受腦後就啪地挨了一記,桐君清亮亮的嗓音響起:「好啊你,現在敢當著明州的面就說她壞話了是吧!」

「咱就是磊落坦蕩,說啥都不避人,嘿嘿。」羅明受一邊陪著笑,一邊沖華夏眨了眨眼睛。

華夏不由失笑,看著在船隊檢視了一圈兒,緩步走來的明州,迎了上去。

「趙將軍。」

「糧草,食材,淡水,謝禮都安排好了,這些東西,別說去廈門了,就是去琉球都綽綽有餘。」明州笑道。

「謝禮中還有貧道抄錄的數本我教典籍,還請華公子呈送魯監國。」一旁的紀春山囑咐道。

華夏一一謝過,目光在明州的臉上凝了凝,揮手做了一個「請」的姿勢,道:「還請趙將軍一敘。」

若不是還顧及著自身的道士身份,滿臉意味深長的紀春山差點兒吹出一記口哨,他識趣地讓了開去,將獨處的空間留給了華夏和明州。

先是被紀春山「懂的都懂」的笑容刺了一下,又被明州詢問的眼神一掃,華夏的臉再一次不爭氣的紅了。他的姿態依舊端方清正,使得那微紅的臉頰亦顯得相當益彰。

明州和華夏並肩走到碼頭僻靜的角落,面前是如畫西江,身後是春色漫漫,當真美不勝收。

清晨的空氣里添入江上的水汽,格外清新。趙明州深吸一口氣,轉身對華夏道:「華公子,還有什麼吩咐,但說無妨。」

「吩咐不敢,只是有些話想要問問阿州姑娘。此番多鐸大軍班師回京,肇慶壓力驟減,不知接下來阿州姑娘作何打算?」

這倒是問到了趙明州的點子上,對於華夏她沒有絲毫防備之心,傾囊相告:「首先,是抓緊讓明州軍的火槍營成軍,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這個道理我還是懂的。」

「其次,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我準備以肇慶城為圓心,不斷向外進行擴建修復,食堂、廁所、衛生所、學校這些都必不可少,下轄的村鎮也要逐步發展起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