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的學生讀得好好的,哪能說不辦就不辦了。最多從蒙童外舍班開始,不收除寧氏以外的學生。算學工學班,你說得容易,先生從何處尋,學生如何尋,以後他們學成如何,你可有都考慮周到了?」
硯台的墨汁已半干,寧毓承添了些清水,拿起墨錠磨了幾圈,一邊提筆繼續寫大字,一邊不緊不慢說了自己的想法。
「寧氏親族龐大,阿爹堂伯父叔父等人皆在外做官,寫信讓他們去請,俸祿豐厚。首先,先生要有真才實學,至純至真最好不過。若舉家遷往江州府,明明堂會妥善安置其家人。」
寧禮坤心道也是,不過他哼了聲,道:「妥善安置其家人,拖家帶口來,還要給豐厚的俸祿,寧小七,你真是大方啊。」
「五千貫錢,可以聘請安置幾個有真才實學的先生?」寧毓承筆下一頓,看向寧禮坤認真問道。
通算學工學之人,算作匠人一類,做一天算一天錢,一年到頭下來,差不多能賺二三十貫錢就頂天了。若厲害的匠人,能全家得到妥善安置,有穩定的收入,五十貫已足夠。
寧禮坤算了下,心道五千貫錢,足足可以請到近百個先生。寧氏再大方一些,貴精不貴多,每個先生支出兩百貫,可以請二十五個先生,開辦算學工學班便綽綽有餘了。
「咦!」寧禮坤想到了什麼,寧氏兒孫考春闈,謀求官職,皆能從公帳上支取錢財。寧悟暉的知府,公中便拿了五千貫。他頓時沉下臉,懊惱道:「你少陰陽怪氣!」
寧毓承誠懇地道:「祖父誤會了,我是在算帳。五千貫錢,能讓江州府其他讀書人,不再記恨明明堂,還能讓寧氏真正厚德遠揚,祖父覺著是不是很划算?」
寧禮坤罵了句混帳,他才不會相信,寧毓承並非意有所指!
寧毓承繼續道:「祖父,以後學生也不愁生計。現在的匠人,都是師從師傅,俗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帶徒弟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兒孫,都留了一手。在學堂里,先生盡心盡力教授他們,學出來的自是徒弟不能比。再說,有寧氏在,寧氏會安排好他們。只怕人不夠用,何須愁出路。」
「你打算收多少人,寧氏如何安置得了?」寧禮坤皺了皺眉,問道。
寧毓承道:「先收多一些,逐漸考試淘汰。爭取一年內選拔完,便不會耽誤他們太久。一個班,最終能留下二十餘人,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最最拔尖之人,寧氏要愁能否給他們施展的天地,能否留住他們,而非如何安置。其餘人,學堂需要先生,修橋築路,興修水利,田間地頭,需要他們地方數不勝數。」
「你倒是想得容易。」寧禮坤無語了句。
其實,寧禮坤本也聽得頗為激動,真正的人才難得,要是從寧氏的學堂出來幾個如魯班那般的大家,只怕到處都會搶著要,尤其是天家。
「田間地頭?你讓他們去種地?」寧禮坤又好奇問道。
寧毓承搖頭,「並非真正的種地。種子發芽開花,除蟲等等,皆是學問。種地的老農有經驗,可惜他們的經驗不夠用,必須要全心全力去鑽研,弄明白裡面的原因。才是提高糧食畝產的關鍵。」
「知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非種地的老農,大多皆如此。」寧禮坤嘆息了句,道:「要真能提高糧食畝產,真正是替子孫後代積福了。」
「是寧氏之福。」寧毓承飛快道。
「混小子!」寧禮坤笑罵了句,想起府中之事,臉上的笑容逐漸淡去。
「我打算待大郎在吏部謀得差使,從京城回江州府後,將府中的家財分一分。公中留一些,待我與你祖母百年之後,再全部分了。分產不分家,以後三房自行過活。」
寧毓華的前程,寧
禮坤早就有打算,在臨去京城之前,便與他商議過。先留任翰林,再謀求外放。
「唉!」寧禮坤重重嘆息,「人心不齊,我這把老骨頭,強行將大家聚在一堆,得不到好,反倒成了罪人。」
僅寧氏三兄弟,姬妾兒女眾多,如今孫輩都已經長大,寧毓華很快會成親,重孫輩出生。五代同堂還混在一起,爭執,翻臉成仇是遲早之事。
寧毓承也以為寧氏兄弟該分家,只這個家不好分。他不欲參與牽扯進去,只支起耳朵聽著,不時附和一聲。<="<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